去年7月一條關于“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言論在社交媒體引起廣泛關注,并被看穿伎倆的網友們怒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放出高分六號衛星親測圖片辟謠!
然而,才不到一年時間,一條“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又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
“這一說法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另外,所謂的大壩變形和防大洪水之間也沒有必然關聯,拼接在一起,容易引起公眾誤解和恐慌。”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表示。
不少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紛紛向社交媒體平臺舉報該傳言為不實信息。經查證,社交媒體平臺也判定該傳言為惡意拼接的不實信息,并公示了處理結果。
在這場謠言里還有一位躺槍的央企專家,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小坤,這兩天接到了不少問詢的電話,起因是,被證實為謠言的微博中,有一張圖片里貼上了他的個人信息。
事實是——
此“黃小坤”非彼“黃小坤”!
那張圖片上方是一張來源不明的朋友圈截圖,圖中有微博名為“黃小坤先生 福建寧德”發表的言論;下方是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黃小坤研究員的介紹資料截圖。這張合成的圖片會讓人以為兩張截圖中的“黃小坤”為同一人。
“那張朋友圈的截圖跟我沒有任何關系,也不知道那位福建寧德的‘黃小坤先生’是誰,更不清楚我的個人信息為什么會被貼上去!”黃小坤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最早從朋友處得知這一消息時,黃小坤感到很愕然。“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和房屋建筑相關,和三峽大壩等水利水電工程沒有直接關系,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和三峽大壩相關的言論。”黃小坤表示。
監測表明三峽工程運行安全可靠
去年7月,針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所謂大壩扭曲變形的傳聞和圖片,相關專家已經進行了解疑釋惑,小新也做了科普。沒想到,一年后這個“舊梗”又被重新翻出來炒作。
對此,張博庭認為,有必要對相關常識再次進行普及,以免不實傳言混淆視聽、誤導公眾。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王小毛介紹,三峽工程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81米,最大壩底寬度126米,其防洪設計、抗震設計、建筑物穩定和應力的控制等均采用非常嚴苛的設計標準。
同時,為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三峽各建筑物的工作性態和安全狀況,三峽樞紐工程區域布置了門類齊全、數量龐大的安全監測設施,總共有3大類、14科目、12087支監測儀器,對工程的工作性態進行自動化實時監測和分析。
“三峽大壩擋水運行以來的監測資料表明,各建筑物工作性態正常,工程運行安全可靠。”王小毛表示,在大壩變形方面,相鄰壩段沉降差異均在2毫米以內,壩體無不均勻沉降;壩基水平位移變化很小,在監測誤差范圍之內,壩基是穩定的;壩頂向下游最大水平位移為30毫米,符合國內外已建混凝土重力壩變形規律,各項指標均在設計允許范圍內。
“在壓力荷載作用下,一般建筑物都會產生一定的位移,這是符合規律的正?,F象。”張博庭認為,作為體量非常大的建筑物,在巨大的水壓力作用下,壩頂向下游最大水平位移不超過30毫米,這說明大壩結構穩定性非常高。
有效緩解中下游地區防洪壓力
自2010年10月首次蓄水至175米,三峽工程已連續10年實現175米蓄水目標,在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利用方面取得顯著的綜合效益。
“其中,防洪效益尤為突出。三峽工程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通過與上游水庫群聯合調度,有效緩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壓力,發揮巨大的防洪作用。”王小毛舉例道,2012年7月,長江流域發生大洪水,三峽水庫出現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洪峰71200立方米/秒,最大削峰量達到28200立方米/秒,削減洪峰近40%,大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河段的防洪壓力。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三峽水庫累計攔洪51次,總蓄洪量1601.18億立方米,在長江中下游防洪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