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李莊壩的李莊古鎮,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古鎮”。2023年11月2日下午,“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川渝段探訪團走進古鎮。盡管來去匆匆,卻發現這個面積和名氣遠遠不如鎮遠、鳳凰、紹興的古鎮,其實是“小中有大”,小鎮里藏了“大乾坤”。
發現“小不點”里的“長江第一”
李莊核心區只有1平方公里。記者用無人機俯瞰拍照,一張不大的照片就可以將整個古鎮都“裝”進去。“小不點”仍能稱“長江第一”,得力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原來全長6300公里的長江并不都叫“長江”,以宜賓三江口為界,之上為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之下才稱作“長江”。李莊古鎮踞于三江口宜賓東郊19公里處的長江南岸壩,按從上到下的天然順序,“萬里長江第一古鎮”就非它莫屬了。
塊頭小的李莊古鎮,“年紀”可不小。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李莊即為古僰(bó)人聚居地,屬古僰國、僰侯國地。僰人僰國最著名的遺存當屬懸棺了,四川宜賓珙縣麻塘壩的“僰人懸棺”保存得好,“僰人懸棺”也成為巴蜀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對研究長江文化乃至中華文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
李莊最早為在長江打漁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漁村,建于南朝梁代(公元540年,一說548年),民眾自古以來就具有崇文、尚義、開放、包容的精神品格。漢代曾在這里設驛站,明清時為水運商貿要津,李莊古鎮現存石板街道兩旁之建筑,即為明清格局和風貌。如果僅從梁代始建算起,李莊古鎮至今也有將近1500年了。
走進李莊古鎮,映入眼簾的是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跟隨講解員,記者來到了一個叫“旋螺殿”的古建筑,該殿因其藻井狀如旋螺而得名。飛檐畫棟、紅墻碧瓦、呈八角狀的旋螺殿,初名叫“文昌宮”,約有七八層樓高。據介紹,旋螺殿存世至今已有400多年,整座建筑采用的梁、框、柱、架均為木質鑲嵌,未用一顆鐵釘,也未用任何黏合劑,建造時亦系一氣呵成,然400年來雖經風沐雨,間以戰火戰亂,它卻依舊頂天立地,所有木材亦不腐不朽,成為中國亭臺樓閣建筑的奇跡和經典。
感受“小不點”里的“大乾坤”
僅僅是靠這些“撐門面”的建筑,李莊古鎮似乎還不足為“大”,讓它真正“大”起來的,是它的“文化抗戰”。
1940年,國難當頭、抗戰正烈之際,在李莊開明士紳“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電文的盛情邀請之下,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文學研究院)、中國大地測量所等十多所文化、教育、科研機構共1.2萬余人,遷入當時僅有3000余人的小小李莊,以避戰亂。李莊人民騰空了他們所有的房舍,甚至將寺廟里的神像也“請”了出去,傾盡所有,來安置這一支支文教大軍。
就這樣,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李莊古鎮為內遷的文人學者提供了一個平和的環境、架起了一方寧靜的書桌。云集于此的文人學者們也“不避世途風雨,但守山河寸心”,在清貧匱乏之中奮筆抒寫報國情懷,堅持治學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學術成就。這些文化和學術成就深刻影響中國近現代的文教與科技發展事業,保存了中國文化命脈,延續了中華民族精神,李莊古鎮因此被譽為“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地”,“中國·李莊”也成為文化抗戰的象征,與重慶、成都、昆明并稱為“抗戰時期四大文化中心”。當時,往來于國內外的郵件只需寫上“中國李莊”4個字,即可順利抵達李莊古鎮,足見它的地位之重影響之大。
三千黎民撐起“抗戰大后方”
在這支龐大的隊伍里,自然有不少文化科教名人,在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的展陳中,記者看到了一個個耳熟能詳、如雷貫耳的大名:陳寅恪、傅斯年、夏鼐……梁思成也是其中之一,當年他和妻子林徽因來到這里,在一座晚清時代的四合院式民居里一住就是5年。也就是在這里,梁思成寫出了《中國建筑史》等一批重要著作。2022年4月,他們曾經居住工作的地方作為中國營造學社陳列館和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一道,在李莊古鎮月亮田景區開館,一段苦難輝煌的中國文化抗戰史也系統展現在世人面前。
川南一隅的高山大川并未能阻絕文人學者們與國外學術界保持活躍的交流,中國的學術活力與熱情始終沒有消減。在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一組雕塑吸引了探訪團一行。雕塑還原了抗戰期間英國生物化學和科學史學家李約瑟來李莊古鎮拜訪童第周時的情景。生物學家童第周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當時由于條件艱苦,他只能站在院子里用極其簡陋的設備做實驗,但即便如此,其科研成果也達到了世界水平。李約瑟為此大為驚嘆也十分敬佩,因此特地來到李莊古鎮拜訪他,并與其作學術交流。
李莊古鎮的湖北、武漢元素也有不少,在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展陳中,記者就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夏堅白,大地測量學家,中國當代測繪事業的開拓者,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后為武漢測繪學院(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前身)院長。“所謂國防,狹義言之,即是保衛國土;然而要是連自己的國界疆域尚不清楚,山川形勢也莫名其妙,那么根本談不上軍事的設防;行軍的道路尚不知道,怎樣談進攻和守御。所以一國疆域內地形的測繪乃是國防上再重要不過的工作。”夏堅白談測量事業的這句名言展板, 就懸掛在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展廳的墻壁上。
“古往今來,無論是人才還是商貿物流,川卾兩地都交往頻繁,這既說明了荊楚、巴蜀的一脈相承,也反映了湖北、四川兩地人民的情同手足。”宜賓湖北商會會長周金穩對記者說,他還詼諧地說自己就是被“交流”到宜賓的。周金穩是湖北漢川人,轉業到宜賓后選擇自主創業。
“李莊古鎮雖然有1500年歷史,但真正的‘大事件’、真正值得后人永遠銘記的就是這段抗戰歷史,或者叫‘文化抗戰’。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了多少滄桑巨變、艱難困苦、生死考驗而綿延不斷,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種民族的韌性和文化的韌性,這一點在李莊古鎮和李莊人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小小彈丸之地的區區3000黎民,卻扛起4倍己身的生活重擔,用自己的青瓦木墻為學者名士們搭建了一個避難所,這需要怎樣的精神和毅力啊,又得多么強大的韌性!李莊古鎮因此博得‘抗戰大后方’的盛譽,小小的李莊古鎮,稱得上‘偉大’!”面對記者,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何一教授感慨地說。(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余坦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