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深巷,曲徑通幽。近年來,古城游日益火熱,漫步古城大街小巷,體驗尋常巷陌煙火氣,進一步深入城市的肌理,貼近城市的呼吸,成為許多人難忘的回憶。
作為古城熱門打卡點之一,金魚巷早已是不少市民游客必打卡之處。2018年,金魚巷東段完成改造,在梳理原有文化脈絡的基礎上,保留了不同建筑的歷史記憶,還引駐了許多新的文旅業態,不少游客慕名前來,逛逛特色小店,點一杯咖啡小憩,或是品嘗地道的美食,煥發新生的小巷,時常人聲鼎沸。
從東段而出,跨過濠溝墘的車水馬龍,便來到了略顯冷清的金魚巷西段,這條不足200米的小巷,依然保留著蓬勃的生活氣息。紅磚古厝,一墻一景,特色天橋、名人故居、網紅美食,分布其間,令人流連忘返,充滿了古城歷史的厚重和滄桑。
小巷里的天橋
這兩座橫跨在小巷上空的天橋,是金魚巷西段的特色之一。低矮的橋身,讓人總是不由自主地低下頭。
據傳天橋曾是連通旁邊機關單位和員工宿舍間的空中通道,方便左右兩邊的人通過。如今,天橋早已失去通行功能,卻被完好地保留下來。兩座橋的上方,還張貼了“小心碰頭”的醒目標識,提醒人們低頭而過。
金魚巷54號:泉州雞腿怣
從濠溝墘的巷口往里走,“雞腿怣”的招牌格外醒目,這家遠近聞名的“網紅”燒烤店,吸引了不少慕名前來的市民游客打卡。雞腿烤得焦脆,刷上一層老板特調的花生醬,直擊閩南人的味蕾,許多人吃上一口便念念不忘。
怣,音同“尤”(yóu),可表示“失心”。閩南語中,有“憨”“傻”之意,老板告訴記者,“雞腿怣”中的“怣”是他的小名,由于小時候長得比較胖,比較呆,所以小名叫“怣啊”。
這家從90年代開始營業的老店,至今仍保留著原有的裝修風格,門口張貼著許多老板和顧客的合影,足見有多受歡迎。盡管雞腿怣每天下午兩點半才開門,卻總有人早早來排隊等候,常常不到關門時間,雞腿便已售空。
金魚巷60號:蘇小姐甜品店
庭院式裝飾格局,門牌掛起滿墻,南洋風格的地磚,復古的裝潢陳設,這家在金魚巷開了十年的甜品店,由金魚巷的三層老宅改造而成,亦是十分適合下午茶的好去處。
網紅玻璃diy、民俗、餐館……隨著金魚巷西段街巷提升完成,近年來,還有越來越多的文商旅業態入駐其間,讓金魚巷西段愈發“好逛”,夏日炎熱,漫步小巷深處,綠蘿傾蓋如瀑,花木環繞,遍地綠蔭,平添了不少清涼。
金魚巷84、86號:吳桂生故居
吳桂生故居以小巷相隔,小巷又以屋檐相連,斑駁的木質大門,古風猶存。相比現代圍墻上采用安裝碎玻璃、尖金屬的防盜方式,這里用瓦罐防盜,透著傳統文化的儒雅,故居后院,荒煙野蔓,平時罕有人至。
吳桂生(1868年-1945年),又名吳增,南安豐州人。吳桂生的求學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15歲父逝,他在胭脂巷一家雜貨鋪當學徒,因酷愛讀書,一次挑燈夜讀,卻被師傅責罵,憤而回家,繼續刻苦自學。到了光緒三十年,吳桂生考中進士,被聘為清源書院院長。
吳桂生認為,強國必須強教育,終其一生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宣統三年,他創辦泉州公立中學堂,1915年任南安中學校長,先后擔任泉州中學董事長和泉州公立學堂、培元中學、福建省立中學等教員,桃李滿天下。
金魚巷144號:傅維早故居
傅維早(1884年-1939年),南安柳城人,是泉州近現代杰出的建筑大師。早期便設計廈門鼓浪嶼英美領事館、英華書院。
泉州的許多重要修建工程幾乎全部聘請他主持承建。1924年,主持修復泉州開元寺和甘露戒壇、功德堂,1925年,開元寺雙塔多處損壞,東塔塔尖鐵鏈幾乎全斷,傅維早靠著深厚的學識,巧奪天工修繕完工。
1926年夏,華僑李功藏捐資修建泉州府文廟,傅維早受聘主持修復工程,府文廟大成殿是宋代古建筑,他修舊如舊,風貌依然。(李瑩 實習:黃藝鑫傅心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