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申遺成功后,泉州與世遺的事跡仍在延續,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到出磚入石的閩南古厝,到飽經滄桑的名山、名寺、名橋、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這些歷史的“活頁”,在時光中慢慢沉淀,歷久彌新,成為泉州美的獨特氣質,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即日起,閩南網推出大型策劃欄目——《世遺泉州》,用文字與鏡頭的力量,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盡顯世遺之城的獨特魅力。
閩南網8月23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泓塬 洪方博濤 實習生 湯婧雯) 常年與海對望、與海為伴,這里是泉州唯一的孤島行政村,是蔡國強500米焰火“天梯”的綻放處,是從倒數逆襲為第一的美麗鄉村,它就是泉港區南埔鎮惠嶼村。
在肖厝碼頭搭乘客輪,風從海上來,吹過惠嶼島,成片的橘黃色樓房靜默不語,整齊的塑膠網箱蔚為壯觀、旖旎的海濱風情撲面而來、碼頭上“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大字格外醒目……昔日無水、無電、無路的“三無”海島,已不可同日而語。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惠嶼的鄉村產業不斷壯大、人均收入顯著增長、鄉村旅游有聲有色,正在描繪共美共富共享的新圖景。
惠嶼島航拍圖
客輪每天運送村民和游客
改革春風拂海島
孤懸海上,惠嶼地處泉州最北端,面積約2平方公里,共403戶1400多人。
時間回撥到2003年,孤島漁村的經濟滯后、民生困頓,不僅沒有水和電,連交通、通信都不便利。沒有水,村民們輪流到井邊排隊打水;沒有電,只能用手搖發電機限時照明、看電視。每晚8點半,發電機暫停轟鳴,整個島嶼就陷入黑暗中。幾十年來,島上的人生活貧苦,島外的人也不愿意來。
惠嶼村
出生在惠嶼,村民肖錦斌是“惠嶼號”的船長。“以前的生活真的很不方便。”肖錦斌回憶道,從前只有像春節這種節日,發電機會工作到晚上9點或者9點半,讓大家多看一會電視,家家戶戶都備著大水缸,遇到紅白喜事至少要提前半個月開始囤水。
如此條件下,惠嶼耕海牧漁的經濟也發展不起來。到2003年時,惠嶼的人均年收入僅2450元。也是這一年,黨的扶貧政策給惠嶼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個扶貧項目在惠嶼落地生根。
惠嶼的海上養殖業發展迅速
2003年,跨海供電工程竣工,惠嶼島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供電;2009年,政府投入上千萬元實施跨海供水工程,村民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2011年,當地投入百萬元購置“泉港號”鋼質渡船,解決了海島群眾的出行難問題;2015年,村里通上了有線電視;2019年,惠嶼島新碼頭和游客服務中心建成……隨之而來的,還有村衛生所、公廁、生態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等,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大大提高了村民們的生活品質。
海上養殖成為村民致富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