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
回望歷史,世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作為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便利的海外交通與興盛的海外貿易,曾造就泉州“市井十洲人”的繁華盛景。
放眼現在,這座愛拼敢贏的城市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日趨緊密,近年更是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發達、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歷史厚重、在外泉商和港澳臺僑資源豐富的優勢,再續絲路情緣,不斷譜寫絲路雙向合作的生動篇章。
十年來,泉州搶抓機遇,著力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拓展對外開放與合作的新空間,努力將藍圖轉變為實景,繪就“奮斗之城”共同發展的畫卷。
即日起,閩南網與東南網聯手推出策劃——《“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從不同領域、角度選取十個具有代表性且富有特色的“泉州故事”,以小見大,展現泉州積極擁抱和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努力、探索、行動與成就。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①|搶抓跨境電商風口 泉企“出?!边h航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②|救死扶傷無國界 泉醫援外大愛無疆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③|老外亨利:“我想在泉州石獅買套房子住下來!”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④|海外投資建廠 泉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⑤|千年優秀傳統文化 遠播世界各地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⑥|海陸空互聯互通,泉州奔向世界波瀾壯闊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⑦|教育“溝通橋”鋪路,助力中外互鑒共襄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⑧|美食為媒 感受舌尖上的海絲韻味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⑨|搭建金融服務體系 助力泉企經貿合作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⑩|根脈相連,海外新生代續寫桑梓情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⑩
根脈相連,海外新生代續寫桑梓情
閩南網11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泓塬 文/圖)向海而生,愛拼敢贏的泉州人“下南洋”闖蕩,在當地開始了漫漫奮斗路。一封封僑批隔山跨海紛沓而來,承載著鄉愁和情懷。
滄海桑田,老一輩華僑華人的子女大多生長在國外,但地理距離阻隔不了血脈親情。隨著泉州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聯系更加緊密,近年來,不少海外新生代帶著祖父輩的殷殷期望,踏上了尋根之路,續寫與僑鄉泉州的桑梓情。
來自馬來西亞的“僑三代”莊以仁就是其中之一。在泉州市僑聯的幫助下,這位華裔教授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親人,最終還選擇了留在中國發展。他坦言,這里既是“根”發源的地方,也是充滿機遇的地方。
爺爺下南洋開餐廳 孫子回中國任教
莊以仁與泉州的淵源,始于他的爺爺莊木來。
1930年,泉州人莊木來“下南洋”謀生,到馬來西亞檳城打工,在當地站穩腳跟后,與從福州來的姑娘組建家庭。懷著對家鄉泉州的念想,莊木來在檳城開了一家名為“泉樂園”的餐館,把泉州人愛吃的蚵仔面、花生湯、海蠣煎、米粉湯等閩南“古早味”搬到了異鄉的餐桌上。
檳城,馬來西亞的華人聚居區,匯集了眾多閩南原籍的華人。身處異國他鄉,閩南話成為大家認同身份、抱團發展的“鄉音”,而地道的家鄉菜更是成了連接家鄉、傳遞共鳴的“鄉味”。
昔日點滴,莊以仁仍印象深刻,家庭式的經營模式令全家人都很忙碌,母親負責的收銀臺設在餐廳樓梯處,幼年的莊以仁常常坐在樓梯口看著長輩們忙進忙出。說起餐廳菜單,莊以仁如數家珍,但對菜品的發源地卻一知半解。
故事的細節會褪色,莊以仁卻非常清晰地記得,爺爺在世時常把“泉州”“針茂”等字眼掛在嘴邊,向孩子們念叨著“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故鄉在泉州”。
莊以仁在泉州洛陽橋開展工作(受訪者供圖)
時間來到1995年,爺爺去世后,莊以仁一家先后移居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之前,都是爺爺在跟老家親人聯系,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也因此與家鄉泉州斷了聯系。2003年,莊以仁到英國求學、任教,一待就是十年,同許多中國學生成為了朋友。學生們回到中國后,時常給他介紹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熱情邀請他來中國看看,令他心生向往。
2013年,莊以仁決定到中國發展,在寧波諾丁漢大學任教,成為諾丁漢大學文化與計算機學教授,后又成為浙江寧波市政府引進的“3315”外籍人才,還受聘為泉臺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創業導師等。
多年努力多方幫忙 他在泉州尋根成功
“既然來了中國,我一定是要來泉州的,這里有我爺爺的成長記憶。”來到中國后,莊以仁一直在尋找機會,想了卻爺爺的心愿。原來,爺爺生前曾幾次回到泉州,到老家的莊氏祠堂拜祭,還在當地捐資助學。
早幾年,在福州、泉州等地朋友的幫助下,莊以仁從浙江到訪過泉州豐澤、惠安等地,走訪了當地一些莊氏宗祠,但都沒有找到相關線索。最終,在各級僑聯的幫助下,2020年12月,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錦厝村針茂自然村,莊以仁發現了爺爺曾留下來的印記。
時隔三年后再憶尋根,莊以仁仍非常感動,他形容“這種感覺很奇妙”。得知他和爺爺的故事后,一群素未謀面的泉州人紛紛站出來幫忙,就足夠令人感動。
“我現在才知道,原來‘泉樂園’的‘泉’,是代表著泉州的意思。”莊以仁說,經多方牽線,他跟居住在針茂村的姑姑莊秀鳳一家取得聯系。村里保留著爺爺1946年回鄉出資建造的三層紅磚樓。姑姑一家剛好也住在附近,年近九旬的姑姑還時不時來打掃老房子,盼望著馬來西亞的親人回家。
莊以仁(左)回到爺爺的故鄉,與姑姑見上面(許錦龍 攝)
莊以仁(右二)與泉州的親人合影(許錦龍 攝)
直到2021年5月,莊以仁才第一次踏上了故鄉的土地,近距離接觸爺爺曾經生活成長過的地方。這一次,他也與姑姑一家在現實中碰面。近鄉反而情怯,他緊張地在老房子里走走停停,在二樓墻上發現了爺爺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老照片,當中就有他們一家人的合影。與此同時,爺爺捐資助學過的錦西小學,保存著“木來室”的紀念石碑。
一個個有年代感的物件,構成鮮活的“泉州記憶”。莊以仁回憶道,爺爺非常重視教育,曾說過希望他能讀到博士。而莊以仁不僅拿到博士學位,還走上了教書育人之路。過去10年,他在中國培養出9位博士生,這些學生如今在各行各業中繼續發光發亮。
在中國生活10年,這位華裔教授非常適應,還做出了留在中國的決定。2022年10月,他拿到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走過那么多地方,在莊以仁看來,泉州是一座親切、接地氣的城市。他和團隊正在做與泉州相關的調查研究,他將在泉州帶學生們做3D掃描項目,把珍貴的泉州古寺廟、古橋也變成永恒的數字記憶,讓所有人把回憶留住。
僑領后裔回鄉謁祖 讓年輕一代知道根在這里
背靠獅子山,前臨晉江水,坐落于南安豐州鎮九日山東南麓的南安市華僑中學,建校67年培育了4萬多名僑中學子,其中有50多位博士。這所學校是由旅居印尼的愛國僑領黃怡瓶首倡,由眾多愛國華僑共同協辦創建的。
出生于1887年的黃怡瓶是南安豐州頂堡人,弱冠之時南渡印尼,經過廿余年奮斗,逐漸成為印尼著名實業家。1955年,黃怡瓶回國觀光,首倡籌建南安華僑中學。1956年,他籌募建校資金,得到眾多華僑的積極響應,當年就集資捐建教師和學生宿舍各兩座、一座食堂,并招收6個初中班,校園已初具規模。
1957年,學校成立董事會,黃怡瓶任名譽董事長。但遺憾的是,當年其不幸在印尼病逝。彌留之際,黃怡瓶諄諄告誡家人,一定要繼承遺志,全部完成華僑中學基建規劃。
秉承遺志,上世紀50年代末,黃怡瓶的夫人吳宣化率領后輩捐資,在學校建成了怡瓶樓和育青禮堂。值得一提的是,禮堂中的“育青”二字為黃怡瓶的別號。這兩座融合了閩南古大厝和東南亞小洋樓特色的樓房保留至今,經滄桑而愈發典雅,是校園最具標志性的華僑特色建筑。
黃怡瓶光輝奉獻的一生,給“愛國、愛鄉、愛業、愛儉”的南安華僑精神作了深刻的注解和示范。
多年來,學校校董、校友傳承接力,慷慨捐贈,施惠學苑,獎掖后學,蔚為傳統。南安市華僑中學從初創時的初中校,成為完全中學,并于2002年通過驗收成為省一級達標高中。
相關人員介紹學校情況
10月17日,遠在印尼的黃怡瓶孫媳婦——吳春瓊,帶著兒子、女兒、女婿來到學校,一行人到育青禮堂拜謁黃怡瓶的銅像,到怡瓶樓參觀校史館,并驅車前往育青墓園,向黃怡瓶、吳宣化賢伉儷合塋獻花、拜祭。
“這趟行程雖然倉促,但我很感動,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吳春瓊說,她的祖先也是從泉州過去的華僑,她生在印尼、長在印尼,遺憾遲遲沒有回來泉州看看。這一趟,她帶子女們回來謁祖,同他們一起看看祖先生活過的地方,要讓他們記得根在這里,以后有機會,還要?;貋?。
在參觀學校的過程中,黃怡瓶的曾孫女黃慧芬一路給德國籍的丈夫做翻譯,講述曾祖父的過往。黃慧芬說,她從小就聽說有關于曾祖父的故事,這次終于能有機會親眼來看看,他們一家人都非常開心。
吳春瓊(中)帶子女們參觀校史館
以僑為橋雙向奔赴 搭建尋根平臺
僑鄉泉州擁有950萬海外泉籍華僑華人,分布于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超過九成的泉籍華僑華人分布在東南亞等“海絲”沿線國家。
他們中既有在政壇崛起的優秀人士,也有在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還涌現出眾多知名大財團、大家族,如菲律賓陳永栽、蔡啟文,印尼黃志源、李川羽李龍羽昆仲,馬來西亞林國泰、李耀祖李耀升昆仲,新加坡黃祖耀、蔡天寶等。據統計,以泉州人為主要組織或泉州人擔任主要負責人的各類社團8000多家,許多鄉鎮、村也成立了海外同鄉會、商會,在聯誼交流、商務合作、公益慈善、調解維權及促進中外友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許多泉籍僑親事業有成、情系桑梓,為家鄉的公益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改革開放至今,泉州共接受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捐資總額近150億元人民幣,幾乎每個縣(市、區)、每個鄉鎮的教育、醫療、交通、祠堂、寺廟等事業都有僑捐項目。
以僑為橋,雙向奔赴。近年來,泉州市聯匯聚僑心僑力僑智,支持參與泉州僑鄉建設,各項工作始終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特別是歷時多年打造的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項目一期于2021年4月上線試運行,反響熱烈,為海外僑親尋根搭建了橋梁。根據后臺數據顯示,每個月都有近5000人次訪問官方網站,其中海內外僑親的點擊量占了三分之二。
“海絲泉州走進中菲人文之驛”系列活動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辦(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供圖)
今年9月,“海絲泉州走進中菲人文之驛”系列活動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辦,在線下亮相的平臺很是“圈粉”。不少人主動向工作人員詢問族譜相關問題,還現場體驗了“一鍵尋根”的便捷,可直接在平臺上查找相關族譜信息,并通過3D全景技術“云探訪”故鄉僑村、“云打卡”家族宗祠。
按照規劃,該平臺將建立以譜牒方志為核心,包括姓氏宗祠、宗親社團、海內外僑情、3D影像等方面信息的海量數據庫, 建成集姓氏族譜查詢、尋根謁祖服務、宗親聯誼互動、社團交流往來、商貿投資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
“去年,我們完成了尋根體驗館建設,今年計劃完成400個重點僑村涉僑標志性建筑3D影像采集工作。平臺建設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中。”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下階段,平臺將繼續收集、整理全省、全國的數據,進一步充實、完善數據庫,打造功能更全面的尋根平臺,幫助海外僑胞更便捷、更迅速地找到“家”。
世界向前的腳步再匆忙,泉州依然花開四季,春夏秋冬,張開著溫暖的懷抱,等候所有游子歸巢。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⑨
搭建金融服務體系 助力泉企經貿合作
閩南網11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洪泓塬 文/圖)作為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十年來,泉州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對外投資、經貿往來等金融合作更加緊密。為了推動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泉州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搭建經貿往來聯動平臺,持續優化政策落地,助力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合作發展更上新臺階。
全國首創,跨境收匯既高效又安全
在新時代環境下,貿易業態日新月異,泉州石獅服裝城、晉江國際鞋紡城在全國首創“信用保險+市場采購”業務模式,讓企業跨境收匯既高效又安全。
近日,記者來到石獅服裝城采訪,石獅市市場采購貿易服務中心主任蘇志純介紹,2018年,石獅市政府在石獅服裝城試點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該采購方式實現市場采購聯網信息平臺和相關銀行系統直聯,將外貿公司報關單生成的收匯額度授權給銀行,銀行自動匹配報關單信息進行核扣,實現跨境收匯由逐筆匹配轉變為總量匹配模式,解決了企業“收匯登記申報繁瑣、手工錄入時效慢”等痛點,有效縮短跨境收匯時間,還有利于進一步加強跨境收匯風險監管。
相關數據顯示,該模式自2018年11月15日正式啟動,截至2023年10月25日累計結關出口1723億元。其中出口共建“一帶一路”國家997億元,占57.86%。
石獅服裝城一家市場采購外貿公司老板王先生介紹,公司為近500家供貨商代理出口,涉及產品種類多、手工收匯登記繁瑣,原本需要3位工作人員逐筆核對錄入,自從運用總量匹配模式后,現在僅需1位工作人員核對授權收匯情況,不僅節省了人力,企業也徹底告別了“多頭跑”“來回問”“反復報”的情形。
眾所周知,傳統外貿模式下,許多中小微企業和商戶買單出口導致銀行卡凍結、資金周轉難時有發生。為此,石獅市市場采購貿易服務中心引進一家供應鏈管理金融平臺,該平臺取得境外金融支付牌照且具備反洗錢經驗,為企業開展出口、代理收匯業務,通過在平臺備案注冊設立中小微企業、商戶自有分賬戶,實現安全便捷跨境支付。
在石獅服裝城經營的商戶老板王女士說,“現在通過市場采購平臺陽光出口、合規跨境收匯,不僅資金安全,結匯高效,最重要的是不用擔心賬戶被凍結。”
此外,由于市場采購貿易以國外個人采購商為主,石獅市政府創新“信用保險”模式,凡是在市場采購貿易平臺備案的企業,石獅市政府統一為其購買“出口信用保險”,涵蓋1萬多家市場主體,破解買家違約而產生的經濟糾紛理賠問題,支持企業商戶接新單、拓市場。疫情期間,石獅一家商戶通過市場采購方式向德國買方銷售了一批金額10萬美元的休閑鞋,受疫情影響,買方過了履約期卻遲遲不付款,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啟動快速理賠程序,一周內就向商戶支付賠款。
工作人員操作石獅市市場采購貿易平臺
多策并舉,為企業提供匯率避險服務
匯率的波動直接影響著外貿企業的利潤收入,特別是一些企業在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易中,遇到小幣種匯兌風險大、交易成本高等問題。
為助力企業規避匯率風險,人行泉州市分行、外匯局泉州市分局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創新避險產品服務等,向企業宣導匯率“風險中性”理念,為跨境貿易保駕護航。針對有匯率避險需求的企業,外匯局泉州市分局主動對接,并聯合泉州市商務局、金融局開展攻堅行動,運用匯率避險“公共保證金池”、政府融資性擔保增信等風險分擔機制,為企業提供差異化、便捷化的匯率避險服務,多措并舉降低企業匯率避險綜合成本。
泉州一家建材公司的老板戴先生介紹,今年7月底,泉州受“杜蘇芮”臺風影響,實行“三停一休”,當時公司正等著一筆境外貨款用于國內大宗原材料的采購,由于原材料價格變動較快,資金晚一天入賬都可能損失好幾十萬元。剛好,公司開通了“中銀跨境匯款直通車”功能,匯入匯款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當天公司就收到一筆23萬澳元的匯入款。
中國銀行泉州分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系統自動匹配信息后直接入賬,企業在網銀辦理結匯并向原材料供應商轉賬匯款,及時下單鎖定價格就能避免損失。
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泉州市分行、泉州市金融局獲悉,截至目前,泉州全市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業務涉及的境外國家和地區已達177個,其中覆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123個,實際收付合計620.83億元。
投融資便利化,助力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外匯局泉州分局開展金融助力企業“走出去”系列活動
近年來,泉州的企業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雙向投資需求增多,外匯局泉州市分局以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為著力點,助力泉州企業抓住發展機遇“走出去”“引進來”。記者從外匯局泉州市分局、泉州市金融局獲悉,2021年以來,泉州轄內銀行累計為9家民企辦理“一帶一路”走出去境外投資外匯登記,涉及中方投資額8210.22萬美元。
越南BH實業有限公司位于越南西寧福東工業區,年設計產能78萬噸,主要產品銷往歐美、東南亞及越南本土等地區。中國銀行泉州分行借助境內外聯動優勢,在工廠成立初期,聯動越南當地最大的授信合作銀行中行胡志明分行給予授信支持2000萬美元。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多次內外聯動,對該項目新增授信至4000萬美元,有效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名志體育用品(中國)有限公司,因企業經營擴張,需對外投資印尼名越國際有限公司,合計申請對外投資520萬美元。招商銀行泉州分行做完客戶盡調后,減免該企業的開戶手續費、匯款手續費后,辦理了企業投資款的匯出。
泉州市金融局副局長黃達偉介紹,近年來,泉州鼓勵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上市、發債并引導資金回流。截至目前,泉州累計有17家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上市。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⑧
美食為媒 感受舌尖上的海絲韻味
閩南網10月27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洪泓塬 文/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泉州與世界的美食交流源遠流長。美食聯結著歷史、文化、旅游、貿易等等,是文明融合的重要見證。泉州舌尖上的“一帶一路”美食,不僅豐富著人們的味蕾體驗,也浸潤著生活與心田。
一塊香甜的娘惹糕點、一份清香軟糯的黃姜飯、一碗濃郁飄香的咖喱……這些“南洋風味”不僅是東南亞歸僑們餐桌上常有的美味,也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人文交流、歷史傳承的生動寫照。
曾經遠洋的記憶,經由一代一代的講述而傳承著,泉州眾多歸僑僑眷仍保持著原來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難以忘懷的舌尖記憶讓他們交到了許多愛好美食的朋友,也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南洋味濃 “峇厘村”有了新名片
在泉州市洛江區雙陽街道有個遠近聞名的“峇厘村”——南山社區,這是印尼峇厘島歸僑安置主要社區,具有濃厚獨特的“峇厘”僑文化底蘊。在這里可以尋覓到許多異域風味,其中人氣最旺的當屬僑家1960餐廳。
僑家1960餐廳
僑家1960餐廳,以綠色、棕色、黃色為主色調。生活化的餐桌、閩南古厝地磚圖案、融入了南洋元素的櫥柜裝飾,閩南風與南洋風混搭,整體氛圍舒適溫馨。
店內氛圍舒適溫馨
店長林興運從小在洛江區南山社區長大,是一名歸僑三代,他的先祖自清朝就舉家遷往南洋打拼。一直到1960年,林興運的外婆一家才從印尼回到國內定居。幾十年來,家里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仍基本保持著“南洋味”,他們仍然能夠熟練使用印尼語言、日常也會烹調印尼風味的美食。
“其實開這家店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林興運說,當時他還在廈門當設計師,在機緣巧合下,他往家中的客房添置了兩張餐桌,成為母親的“會客廳”,不承想這成了僑家1960的雛形。
餐廳內擺放著先輩在印尼的老照片以及一封家書
林興運的母親洪春梅,平日里喜歡在家研究制作美食,此前也曾開過三家餐廳,一直以來洪春梅都十分熱衷于與人分享從母親那學來的手藝,經常有一些街坊鄰居找她買一些印尼糕點、南洋菜,也有一些朋友會花錢請洪春梅做頓飯。熱愛烹飪,喜歡交朋友,也愛熱鬧的她漸漸地把家里變成了自己的“私廚”。
“當時我還在廈門工作,每次回家都會出現好多陌生面孔在我家吃飯。”林興運笑著說,為了滿足母親的心愿,2019年,他將家里無人居住的客房改造成了家庭餐廳,招待尋味而來的朋友們。“這是我送給媽媽和外婆的禮物。”林興運說。
林興運和母親
由于客房僅能容納10人左右,每天僅供應兩餐四桌菜,隨著人氣越來越旺,家中無法容納許多食客的需求,于是2019年,林興運在鯉城區新門街開了第一家店,一年后在洛江區南山社區開了第二家。
“僑指的是歸僑,家指的是家庭,1960是外公外婆從印尼回國的那一年。”林興運解釋著店名的緣由,這是一份對于歸僑家庭歷史的紀念。“餐廳主打南洋菜,希望以美食為媒介,讓更多人了解歸僑家庭的文化,以及歸僑的故事。”
美食帶路 傳承中留住“絲路故事”
幾百年前,隨著下南洋熱潮的掀起,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融合,衍生出了娘惹文化。下南洋的僑胞們以傳統中式食物配合馬來香料創制出了娘惹菜,也就是南洋菜,它的香料味濃重,兼具辛香、酸甜、微辣等多種風味。
黃姜飯是印尼宴會上常見的主食
在僑家1960餐廳,一道道閩味與南洋味交融的美食,勾勒出海絲文化的味道與魅力。“我們相信只要食材好、廚師手藝好,一定能做出美味的食物,所以我們也堅持做原汁原味的娘惹菜與客人分享。”店里的客人來自全國各地,也有許多國外的游客前來“打卡”,林興運和母親都高興地迎接不同年齡、不同族裔、不同國籍的食客,共赴美食之約。
“我的手藝是媽媽教的,她還特地叮囑我,做菜不能馬虎,因為印尼菜如果少一點香料,味道就不一樣了,食客很容易就嘗出不同。”對于做菜,洪春梅一絲不茍,謹遵母親的叮囑,每一樣調料都堅持自己挑選、品嘗,要做出最原汁原味的“印尼歸僑味道”。
傳統的娘惹菜,主要依靠祖傳秘方,各家有各家的私房食譜。一代又一代人的熱忱及傳承中,娘惹料理在時代變遷中迸發新的活力。從小耳濡目染的林興運繼承了母親的手藝,如今也能做得一手好菜,能夠幫忙打打下手,未來他也會像長輩們那樣繼續創造出“僑”與“家”相結合的美味。
雙陽峇厘民俗文化園(吳圳烽 攝)
就如林興運的家庭一樣,歸僑們帶來各式各樣的東南亞風味美食,匯聚在雙陽街道的天地中,形成了雙陽獨特的記號。雙陽街道現有南山、陽山、坪山、陽江四個歸僑社區,歸僑500多人,歸僑僑眷近2000余人。是洛江歸僑、僑眷聚集地,也是洛江僑文化的品牌地。在這里,融合了東南亞多國口味的“僑鄉菜”是當地人再熟悉不過的舌尖美味,如今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食客也紛紛前來賞味,在享用美食中領略歸僑文化。
為了更好地發揮自身特色,提升歸僑僑眷生活水平,2020年10月,在雙陽街道南山社區誕生了“家門口”的印尼美食街,并出臺了惠僑政策扶持歸僑僑眷生產生活,所有商戶免收3年租金。“當時仍處于疫情階段,這個政策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洪春梅感嘆。
此外雙陽街道還建設了雙陽僑鄉廣場、峇厘民俗文化園、雙陽華僑農場文化展示館,歸僑們的居住環境有了品質的提升,來此地感受印尼風情的游客越來越多,已然成為泉州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人文交流、歷史傳承的生動寫照。
閩南古早味 飄香“一帶一路”
炸至金黃酥脆的肉條,配以五香、蒜香、胡椒、辣椒,均勻撲撒,聞之頓覺舌尖生津,嘗之唇齒留香……在閩南地區豬油粕是一種耳熟能詳的食品,從早期為了獲取豬油而煉成的豬油粕,到現在變成美味小吃的肉粕,它的味道讓人難以忘懷。
在泉州晉江龍湖鎮,遍布著許多家專事豬油粕的廠子,其中名號最響的當屬“美瓊肉粕”。160多年間,肉粕制作技藝代代相傳。如今,“美瓊肉粕”已經傳承了六代,肉粕制作的技藝成為泉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銷售市場也走出閩南,拓展到全國,甚至遠銷新加坡、菲律賓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成為維系著泉州與華僑鄉情的紐帶。
“美瓊肉粕”第五代傳承人陳明良正在制作肉粕
10月中旬,“美瓊肉粕”第五代傳承人陳明良帶上古早味的豬肉粕前往菲律賓參加海絲商品博覽會,讓泉州老字號飄香“一帶一路”。
展會上,肉粕和拳頭母、土筍凍、蜜餞等獨具泉州特色的美食一起展示,吸引了眾多僑胞和客商前來品嘗。“參展期間,有很多旅菲華僑過來同我們交流,有的還會主動向隨行同伴介紹家鄉美食,這讓我感到非常親切。”陳明良說,此次展位人氣很高,不僅有熟知閩南古早味的華僑,也吸引了許多菲律賓的顧客。
參展期間,陳明良(右一)與顧客合影留念
經過一百多年的傳承,“美瓊肉粕”自帶流量,參展期間供不應求。陳明良回憶道,由于參展沒辦法攜帶太多產品,有的顧客驅車幾小時來到會場只為買一包家鄉味道,但卻沒有買到。更有60多歲的華僑因沒有買到肉粕久久不愿離去。“我答應他們回國后再一一寄過去。”陳明良說,由于豬肉粕保質期較短不容易保存,之前只有線下銷售,這幾年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交通更為便利快捷,跨境銷售也開始實施。
對于泉州人而言,豬肉粕是一個承載著記憶的味道。當它遠隔重洋,更是寄托著游子客居他鄉的綿長鄉愁。
陳明良介紹,每年春節、清明節期間是店里最忙碌的時候,因為有許多在外華僑回泉州探親,其中有大部分來自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華僑返鄉后都會到店采購豬肉粕,不僅自己先品嘗一番,也會帶回所在國和親朋好友們分享。
今年50多歲的江琴,二三十年前她便和家人一起去菲律賓做生意,每年她回國的采購清單中豬肉粕是“必選項”,有親戚朋友回國她也會托他們買幾包。“全家人都很喜歡吃,當零食或者下飯都是很好的選擇。豬肉粕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家鄉的味道。在國外太久沒有吃會想得流口水。”江琴笑著說。
有時候,江琴也會將這份漂洋過海的美味與菲律賓當地的朋友或者客戶分享,新奇的味道也十分受他們的喜愛,有的人十分好奇其貌不揚的豬肉粕怎會如此美味。江琴便向他們講述豬肉粕的來歷,不僅豐富了他們的味蕾,也對閩南文化有了了解。久而久之,菲律賓的朋友也會托她代購豬肉粕。(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⑦
教育“溝通橋”鋪路,助力中外互鑒共襄
閩南網10月19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回望漫漫歷史長河,泉州千年文脈綿延不絕。海上絲綢之路,在點點帆影中聯通了泉州與世界。共建“一帶一路”,讓泉州崇文重教的薪火迸發出一朵朵耀眼的火花。
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加強教育資源共享、拓展交流平臺……十年來,泉州不斷架設聯通世界的教育橋梁,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形式多樣、領域廣泛的教育交流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寫下生動注腳。
一個個教育合作項目落地、一批批老師邁步海外、一撥撥留學生出發抵達,“一帶一路”上的泉州教育故事正在續寫。
何世偉(左二)在為學生答疑解惑
職教出海 培養非洲工匠之師
“我常常在想有多大的緣分,才能有這樣的機會去非洲國家授課,這真是一個寶貴的經歷。”2022年1月,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副校長何世偉教授帶著對非洲大陸的好奇與期待來到了加納共和國的海岸角理工大學。
何世偉此行的任務,是參與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國際”)加納職教項目,為來自加納15所大中專院校60多名教師進行系統化的教學培訓。
學員們強烈的求知欲和求真態度,讓何世偉充滿干勁。課堂上,學員們總會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不清楚的地方,認真做筆記,積極進行課堂互動。進入實操車間,學員們更是搶著機床練實操,他們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何世偉耐心地給學員們一遍一遍演示、指導。
“班上的學員都是各自學校的教學骨干,他們最后可能會是這些院校的領導,我們都希望能夠把更全面的知識傳播給他們,讓這些知識更好地傳承。”何世偉說,學員們的學習欲望也讓他震撼,他深刻地記得,有一名女學員來上課時帶著自己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她說孩子太小還需要她的照顧,她非常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這是一個折中辦法。
經過6個月培訓,何世偉的兩期學員都順利出師,他完成了使命即將離開這片土地,而他還有很多伙伴依然留在加納。
何世偉抱著學員的孩子合影
“項目組有位同事曾說過‘我們的名字不一定會被寫進非洲歷史,但我們留下的痕跡永遠不會被抹掉’,這句話讓我十分動容。”何世偉回憶道,項目組中有一名工程師,在女兒出生三個月后就去加納了,直到女兒三歲了才回國。還有一位老師,結婚后便啟程前往加納。“我們離開后,我們的徒弟會教出他的徒弟……這是一種傳承,項目組成員相信每個人都為非洲職業教育盡一份力,這片大陸的面貌會有很大的改變。” 何世偉說。
何世偉異國他鄉育桃李的經歷,是泉州輕工學院建設“海絲學院”,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的縮影。2019年初,泉州輕工學院與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就非洲地區的“TOT”項目(Teaching Of Teachers,即培訓教師)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了“工匠之師”的培養之路,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技術驛站”。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在肯尼亞、加蓬、加納等3個國家順利實施,學校累計選派了8名教師開展酒店管理(西餐、烘焙、酒店服務)、電子電工,木工加工課程,培訓當地教師百余人。
學生們在操作機器
“10月份,學校還將選派教師前往馬來西亞開展華裔青少年數字能力課程教學,投入教學儀器設備,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字能力。”泉州輕工學院國際學院院長何振鵬表示。
在建設“海絲學院”的路上,泉州輕工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化辦學,2017年以來,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招收全日制學歷教育留學生124人。“中文+職業技能”培訓的方式,與多家海外中資企業聯合開展員工短期培訓、訂單培養等系列合作項目,累計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1030人,助力中資企業海外發展。
語言為媒 孔子學院架起“連心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泰國農業大學的課堂上,瑯瑯書聲傳出,一群來自泰國各地的學生正聚精會神地為參加孔子學院“春誦夏弦”朗誦比賽做準備。
2006年5月,華僑大學與泰國農業大學簽署了兩校合作建立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協議。2008年7月,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揭牌,成為泰國第十二家正式掛牌的孔子學院(課堂)。
孫寧田(左六)和學生們的合照
今年,是孫寧田到泰國授課的第五年。出于對海外漢語教學的熱愛,2017年,孫寧田從華僑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以志愿者教師身份來到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為期兩年的志愿者工作結束后,他又考取了公派教師重返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
五年間,一批批學生學成畢業,或前往中國留學、或入職泰國中資企業、或考進航空公司……都在奔赴更好的未來,而孫寧田也在和學生們相處的過程中收獲著許多友誼與感動。
學生寫給孫寧田的信
面對第一堂課,孫寧田做足了充分準備,但還是難掩緊張情緒,甚至做夢都是自己站在講臺上。但真正授課的那一刻,學生的熱情平復了他的心情,彼此相互配合順利地完成了第一堂課;當他帶病上課時,學生們敏銳地察覺他的不適,主動要求自習讓他能好好休息;還有學生在畢業前夕遞給他一個信封,裝有沖洗的合照以及一封用漢語寫的長信,用文字訴說著對老師的喜愛和美好祝愿……回想起一幕幕場景,孫老師仍覺得很溫暖。
孔子學院從語言入手架起了一座座溝通之橋。在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高惠敏看來,孔子學院實現民心相通的過程是潤物細無聲的。“我們努力做好漢語教學,幫助學生升學就業,讓他們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學生們自然而然對老師有感情,對中國有感情。”
通過漢語教學、文化推廣及學術溝通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當前,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已成為泰國學生和民眾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園地,成為中泰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幾十場書法、繪畫、太極等文化體驗活動,在中秋、春節等傳統佳節還會舉行慶?;顒?,推廣和普及中國優秀文化。”高惠敏說。
高惠敏正在授課
不僅立足合作院校的課堂,孔子學院還應當地語言培訓需求,與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合作,開展漢語教學、教師培訓、論壇講座等項目,并積極開展社區漢語服務。截至目前,學院與泰國相關學?;驒C構已經共同開展了9期泰國漢語教師培訓,48期社會班中文培訓,95期中文學術講座。
多年來,華僑大學與泰國、菲律賓當地大學合作共建孔子學院,與緬甸、奧地利當地華文學校共建孔子課堂,還與世界各大洲華文教育機構合作,開辦各類語言培訓和師資培訓班,讓語言走出校門、走入民間,架起了不同城市、不同族裔之間的溝通橋梁。
孔子學院開展文化體驗活動
學在泉州 是圓夢也是筑夢
來自緬甸的留學生魯千千,是華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大四學生。“我的祖籍在江蘇南京,到我這一輩是第五代緬甸華人了。”魯千千說,從小家里都用普通話交流,父親也經常向他們提起祖輩的事情。流利的普通話、對祖輩故鄉的向往,讓土生土長于異國他鄉的她,心中對中國的憧憬油然而生。
命運使然,為她打開通往中華大地的鑰匙,正是魯千千的家庭成員們與華僑大學結下的緣分。魯千千告訴記者,家中有兩位哥哥曾留學于華僑大學,其中一位哥哥還在大學里邂逅愛情,這讓年幼的她對高校生活,對華僑大學充滿了好奇。“在哥哥的鼓勵下,高考志愿報名時,我果斷報考了華僑大學,”魯千千笑著說道,“今年哥哥的女兒也被錄取了,現在我們家有5個華大人。”
魯千千(左一)和同學們參加校園活動
受疫情影響,直至今年9月,魯千千才來到泉州,開啟盼望已久的校園生活。在中國生活是怎么樣的?中國的大學校園和緬甸的有什么區別?來到中國,緬甸的朋友們紛紛發來關心問候。“由于我居住的緬北地區治安不太好,朋友們常問我,中國安全嗎?非常安全!我跟他們說,居住在這里有滿滿的安全感。”此外,魯千千還和朋友們感嘆中國線上支付的便捷性與快捷的物流。
關于在華僑大學學習最大的收獲,魯千千覺得最欣喜的是性格更加勇敢了。上大學前,她比較靦腆,不善于與人交流,在華僑大學就讀后,受所學專業的特點以及社團經歷的影響,經過這幾年的鍛煉她明顯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講普通話、吃中餐、交中國朋友,華僑大學的留學生們還用自己的行動架起了中外民心相通的橋梁。
李建濃和同學一起到馬來西亞的幼兒園介紹中華文化
目前在華僑大學就讀的大四留學生李建濃來自馬來西亞。從小在華文學校學習的經歷,讓他不僅會說中文、寫漢字,還熟悉中國的歷史,掌握書法、剪紙等傳統文化。
受疫情影響,李建濃開啟了三年的線上學習生活。在此期間,他積極做一個中馬文化交流的傳播者。
去年暑假,李建濃組建了一支溫暖派送小分隊,帶著隊員前往馬來西亞當地的幼兒園,向孩子們講述年獸傳說、七夕節典故等中國寓言故事,并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書法、剪紙,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此同時,寒暑假期間,李建濃還組建了“大馬不累”服務隊開展招生宣講工作,向當地高中生介紹華僑大學,分享學習故事,在學生的心中埋下向往的種子。在成員們的共同努力下,“大馬不累”連續三次獲評校級“優秀匯報團隊”。
李建濃(右三)和同學一起領略泉州風光
上了三年的網課,踏上泉州的土地成為李建濃迫切的熱盼。2022年12月,當最新的入境消息傳來后,他第一時間便決定回到學校,抓緊時間體驗線下大學生活。“我很喜歡華大的校園環境,濃郁的綠蔭,充滿了生機。”雖然來泉州時間不長,李建濃已經領略了世遺的歷史風韻,也見識了商圈的繁華。春節期間,他選擇留校和同學們一起度過,學校還準備了包餃子、猜燈謎、壓歲錢等過節儀式讓他覺得十分暖心。
如今李建濃計劃繼續留在中國讀研究生,留在這片祖輩生活過的土地上續寫屬于自己的故事。“馬來西亞的學習氛圍比較寬松,到中國讀大學后發現同學們都很‘卷’,這推動了我的成長。”李建濃至今還記得,剛入學時看過一個中國學姐豐富的簡歷,之后他一直鞭策自己用心學習、積極參加各種比賽與實踐,如今他也擁有了豐富的經歷,朝著更好的未來邁進。
多年來,華僑大學始終堅持立足“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辦學宗旨,不斷完善境外生培養體系,境外生人數逐年增加。目前學校共有各類境外生8067人,來自8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不少留學生來自包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等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⑥
海陸空互聯互通,泉州奔向世界波瀾壯闊
閩南網10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泓塬 文/圖)碼頭、航標、橋梁、海神廟……一艘艘貨船從泉州港揚帆起航,踏上廣闊世界的征途??v觀世遺泉州,星羅棋布的22個世遺點貫穿著豐富的海洋文化遺產。這些會說話的遺存穿越古今,見證了宋元時期,泉州“梯航萬國”“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海外交通史。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建立了發達的水陸交通體系。
歷史的長河奔流千年,海上絲綢之路依然有回響。近年來,泉州充分發揮軟硬環境優勢,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承載能力,城市內部的交通樞紐加速形成,以海、陸、空為核心的“一帶一路”綜合交通體系也進一步完善。
千年古港新生 航線聯通世界各地
走進位處泉州石獅的石湖碼頭,無人集卡接到裝船指令后,依托覆蓋碼頭的5G信號,自動駕駛至提箱堆場,與龍門吊完成信息交互,再按照指令準確運箱抵達碼頭的泊位……
古時,林鑾渡曾是“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灣的重要外港;如今,石湖港接過“絲路海運”的傳承接力棒,成為泉州港最大的集裝箱航運物流作業區,續寫著“海絲”新故事。
航拍石湖碼頭
石湖港區
今年2月份,泉州石湖港區5號、6號泊位竣工投產,新開通了泉州-新加坡、泉州-馬來西亞兩條RCEP國際集裝箱航線。開航當天,滿載著255標箱、總價值750萬美元貨物的5萬噸級中國籍外貿集裝箱班輪“新泉州”號,從泉州石湖港區5號泊位緩緩駛離。
回想起這一幕,泉州太平洋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集裝箱部副經理洪秀勉很是激動。“5號泊位具備了10萬噸級的設計靠泊能力,可滿足船舶日益大型化的需要集裝箱船舶作業的要求,這也標志著石湖港區邁入大中型港口行列,開啟了‘大船大港’的時代。”作為港口碼頭從業者,洪秀勉一路見證了石湖港的飛速發展。這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泉州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流合作日趨升溫。目前,石湖港外貿集裝箱航線已覆蓋遠東、日本、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阿聯酋等國家的主要港口,并通過新加坡、巴生等國際大港,使泉州出口的外貿貨物輻射至全球。
據統計,石湖港區年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約9萬標箱,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占比100%。同時,隨著RCEP的生效,當前東盟已成為泉州第一大貿易伙伴,外貿航線需求強烈。
碼頭作業現場
伴隨著新航線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泉州產品沿著“絲路海運”走向世界。服裝鞋帽、日化產品、商超商品……這些“泉州制造”的產品是石湖港外貿出口的主要貨源。外貿集裝箱航線網絡不斷擴大,為泉州制造出海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以馬尼拉航線為例,石獅市場采購出口菲律賓一半以上貨物經石湖港出口,馬尼拉航線周出口航班高峰達到一周7班,為市場采購貿易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
未來,石湖港區在鞏固發展內貿集裝箱業務的同時,還將充分發揮內貿樞紐港的重要作用,借力泉州的貨源和僑胞優勢,打造福建區域東南亞航運中心,讓其成為國際貿易的聚集地、海運貨源的聚集地,助力千年古港進一步聯通全球。
近年來,泉州港積極融入“絲路海運”戰略,泉州港的集裝箱業務不斷突破,2022年,泉州市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09萬標準箱,全國排名第24位。截至今年8月底,泉州累計已開通“一帶一路”外貿航線18條,航線直達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俄羅斯、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
中歐班列 泉州品牌一路向北
9月中旬,天氣依舊炎熱,興泉鐵路黃塘站,一輛輛裝滿“泉州制造”的大貨車有序駛入車站,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集裝箱吊裝作業。連日來,黃塘站站長葉凌峰和十余名同事忙著給15日即將發車的中歐班列辦理“乘車手續”,讓列車盡快具備開行的條件。
時間回到2022年1月18日,首列“泉州-莫斯科”中歐班列在泉州東站鳴笛發車,滿載著“泉州制造”的輕工產品一路向北,經由滿洲里口岸出境至俄羅斯莫斯科,總行程10960公里。
2022年1月18日,首列“泉州-莫斯科”中歐班列發車(吳圳烽 攝)
這趟班列開行的背后凝聚了多方心血。為確保中歐班列順利開行,泉州市商務局與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車務、貨運、調度等部門通力協作,為企業開辟運輸綠色通道,并主動聯系海關部門,實現在貨場內完成報關報檢、查驗、放行、運輸等手續,為出境貨物運輸做好充分準備。經過40多天的共同努力,中歐班列(泉州-莫斯科)終于從泉州順利首發。
2022年,泉州共開行了14趟中歐班列。今年年初,泉州東站整體遷移至興泉鐵路黃塘站,中歐班列也在此發車。新路線比原經的漳泉肖鐵路減少213公里,加上興泉鐵路時速提高到160公里,開行時間比原路線縮短了2天,開啟了泉州中歐班列“加速度”發展的新征程。
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一趟趟“鋼鐵駝隊”已是黃塘站的“???rdquo;。一年多來,泉州中歐班列已開通滿洲里、霍爾果斯、阿拉山口、二連浩特口岸四條出境通道,實現“海絲”與“陸絲”無縫對接,為泉州外貿促穩提質增添新動能。
“自首趟中歐班列發車以來,泉州已開行20趟中歐班列(泉州-莫斯科),其中13趟經轉滿洲里、3趟經轉霍爾果斯、3趟經轉阿拉山口,1趟經轉二連浩特口岸出境。”據泉州中歐班列運營單位——泉州中泉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中歐班列項目負責人張雯璇介紹,這些班列主要裝載泉州及周邊地區的嬰兒紙尿褲、背包、鞋服、鋁制易拉蓋、燈泡、電視機、汽車等產品。已經開行的20趟班列共計運輸2048個標箱,貨重11604噸,貨值約計5000萬美元。
線路穩定、速度較快等優勢,令中歐班列備受眾多外貿出口企業的青睞,石獅美佳爽(中國)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由該公司生產的衛生用品,銷售至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感謝相關部門為企業拓展‘一帶一路’市場帶來便利,特別是前兩年的疫情之下,國際海運一柜難求、運費大漲。”公司董事長陳漢河認為,中歐班列是一條對外貿易的便捷通道,讓貨物在“家門口”就能搭乘國際班列,且比海運縮短約25天,解決了企業的運輸難題。
張雯璇表示,泉州的民營經濟很活躍,泉州中泉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正加快推進與中國外運福建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爭取開通更多的車次,增加班列運輸產品類別,特別增加前往中亞、歐洲方向的班列,幫助泉州拓展更多外貿物流的新通道。同時,也期待能打通進口通道,實現中歐班列的“雙向奔赴”。
空中橋梁 擴寬“一帶一路”航空圈
過去20多年來,菲律賓華僑許議山時常往返菲律賓達沃市與家鄉泉州晉江,見證了兩地越發緊密的聯系。家的方向永遠是心之所向,這段歸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已發生改變。
20世紀90年代,許議山前往菲律賓經商。彼時,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沒有直飛菲律賓的航線,公路也不發達,他只能前往廈門搭飛機。就這樣“折騰”了幾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才開通直飛馬尼拉的航線。有了這趟航班,他們可以從晉江飛往馬尼拉后再中轉。到了2018年11月,旅程又變得更加便利。這一年,晉江與菲律賓達沃市成為友好城市,兩地的機場實現了航班直飛。
“如此一來,從晉江到達沃市只需要飛行3個半小時。”許議山說,最近,晉江至達沃的航班將恢復執行。消息一出,在達沃市當地的華僑華人都非常高興,家更近了,回家也能更頻繁了。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機場供圖)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機場供圖)
從無到有、快速發展,一條條國際“空中走廊”逐漸消弭了地理的阻隔。過去十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充分發揮了城市門戶和窗口的作用,積極拓寬“一帶一路”的航空圈,曾先后開通了10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25個城市的航線,包括菲律賓馬尼拉、宿務、達沃、克拉克,馬來西亞吉隆坡、檳城、沙巴,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新加坡,越南芽莊、峴港,泰國曼谷、甲米、清邁,柬埔寨金邊、西哈努克、吳哥,緬甸仰光、曼德勒,韓國首爾、青州、釜山、襄陽、濟州,蒙古烏蘭巴托等,機場航線網絡不斷擴大。
2019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迎來發展迅速的一年。這一年,機場完成航班起降6.5萬架次、旅客吞吐量843.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5萬噸,增幅分別為11.5%、13.3%和17.9%,在全國238家頒證運輸機場中排名第50、41和34位,共有廈航、深航、西部航、春秋航等29家國內外航空公司在機場運營國內外航線70條。
每天2個航班飛往馬尼拉、1個航班飛往吉隆坡……自今年2月份起,相關國際航班正在陸續恢復。今年截至9月,國際(地區)航班完成起降1706架次,旅客吞吐量21.23萬人次。國際貨運量也在同步緩慢復蘇中,國際貨郵吞吐量完成294.69噸。
“作為全國著名的僑鄉,泉州籍華僑華人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及港澳臺地區,這些地方與泉州的交流交往十分密切。”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慮到泉州實際,機場目前恢復的國際(地區)航線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正加快推進新加坡、曼谷、達沃、胡志明市等國際(地區)航班,接下來還將積極拓展東南亞和東亞的航線,大力發展國際全貨運航線。
線網越來越密,服務越來越細。為保障國際(地區)航線順利運轉,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改擴建,國際區域從1.5萬平方米提升到2.2萬平方米,并進行了智能化改造。通關方面,邊檢入境候檢大廳人工查驗通道增至14條、快捷通關通道增至10條,并持續通過暢通“12367”24小時服務熱線、培塑推介口岸名片“邊檢小花”等方式介紹移民管理政策和各項便民舉措。
該負責人表示,將持續聚焦面向“海絲”沿岸國家,進一步加大國際(地區)航線航班的恢復和拓展力度,積極搭建泉州空中交流往來橋梁,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新作為,助力泉州市加快建設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泉州實踐中貢獻民航力量。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⑤
千年優秀傳統文化 遠播世界各地
閩南網9月19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陳玉玲 洪泓塬 文/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隨著泉州文化對外交流的推進,世界越來越認識泉州。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泉州文化也更加融合、貫通、包容、進步。
遠在異國他鄉的華僑華人,在離開家鄉幾十年后,還能看到兒時記憶中的提線木偶戲,還能聽到清麗柔曼、纏綿深沉的南音戲曲……是這份熟悉的鄉音和鄉情,將他們與那魂牽夢繞的故土緊緊相連。
泉州古稱“刺桐”,曾是“東方第一大港”,千年的海洋文化、海絲文化、閩南文化交相輝映,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全市22處世界遺產星羅棋布。
2023年“中國有約·相約福建”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在泉州啟動
體味世遺之城魅力 外國友人相聚泉州
今年6月份,為做好“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宣傳工作,“中國有約·相約福建”2023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在泉州啟動,來自新加坡、越南、阿爾及利亞、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和土耳其等國家的駐華記者、網絡名人,以及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外籍專家、記者以及省內媒體記者代表相聚泉州,他們游覽了清源山老君巖、安平橋、海交館、德化世界瓷都、梧林傳統村落等地,上演了一場“穿越”古今的對話。
“上千年來,古老的絲綢之路連接了東西方,馬可·波羅的一本游記把繁榮祥和的大國介紹給了西方世界。”初次來訪泉州,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的安內羅(Aniello Puorto)激動地說,愿做新時代的馬可·波羅,如實報道生機勃勃的中國,繼續筑建中意文化的橋梁。
圖為安內羅(Aniello Puorto)
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漂洋過海來到泉州,探尋東方第一大港的盛景,稱贊泉州為“光明之城”。如今,同為意大利人的安內羅(Aniello Puorto)在中國工作,也來到泉州。從去年9月起,他被派駐到中國,擔任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駐亞洲、大洋洲的記者。短短幾個月,他已深切感受到中國的“不一樣”,每一次采訪、拍攝、報道,都讓他對這片土地更加好奇。
“離開家鄉一年多,沒想到能在這里看到印度教的神像,我感覺非常親切。”站在展館內,來自印度的長江(Rajat Jangra)直呼“不可思議”。這位印度小伙是網絡名人,目前在四川南充學醫,擁有多個社交平臺賬號,全網擁有近50萬粉絲。他用相機記錄下了多元文化并包的泉州,想讓更多人知道泉州的“奇妙”。
采訪團走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提線木偶戲 傳承千年技藝
撥動手中的絲線,栩栩如生的木偶便開始演繹屬于它的角色故事。人偶同臺,惟妙惟肖、精美絕倫的表演,已經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這便是家喻戶曉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從業40多載的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講述他與木偶戲的情緣,更多的是熱愛與傳承。
幾十年來,泉州木偶劇團到過80多個國家、地區,共參加演出300多場次,其中包括到“一帶一路”國家巡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洪世鍵回想起2015年到印尼巡演時,一位老華僑在演出結束后找到他,激動地拉著他手說,“小時候在家鄉看木偶戲時,要很早拿著凳子在戲臺下占位置,沒想到幾十年過去了,還能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看到兒時的木偶戲……”老華僑很動情,說自己已經四五十年沒看過木偶戲了,感覺非常親切。他同時也感慨祖國的發展,不僅把木偶戲傳承下來,還發展得越來越好。
洪世鍵(右二)與外國友人交流木偶
“出國交流,基本上演出經典節目,例如《馴猴》《鐘馗醉酒》《小沙彌下山》《若蘭行》等,這些演出的道具和木偶較為輕便,更適合出國演出。”洪世鍵說,出國交流對于年輕演員也是一種磨煉,他們要不斷訓練,演繹好每一個動作,做到人偶合一?! ?/p>
馬來西亞華僑 一家包場看木偶戲
多次的出國交流,也讓洪世鍵看到國外木偶戲的優點,“盡管他們的木偶沒有我們的精致,只是用一塊布簡單拼搭起來,但是他們的創作卻非常嬉皮,蘊含了偶趣,很有創意。”
更令他難忘的是,2017年6月的一個下午,一位70多歲的陳老先生步履遲緩地走進泉州市木偶劇團,他精神十足,用一口古早味的泉州話介紹自己是馬來西亞的華僑。
陳老先生說,年底,分布在東南亞及美國的100多位親戚要回家鄉探親,自己已經有幾十年沒看過家鄉的提線木偶戲了,而這些在海外的子孫后代,對提線木偶戲更是陌生,他希望能夠包場看一場“線戲”,讓在外的游子感受這有著兩千年悠久歷史造就的精美絕倫的藝術,讓這根絲線牽動他們與家鄉的情感。2017年12月30日晚演出結束后,陳老先生久久不能平息激動的心情,悠悠鄉愁已化作他眼里閃爍的淚花。
劇團工作人員與外國友人合影
古老的南音 跨越國境感情交流的友誼橋梁
“我們到馬來西亞演出的時候,都不需要與對方的演員排練,就能夠共同合奏一首曲子,非常默契。”當泉州南音樂團團長莊麗芬說起南音時,眼里泛著喜悅的光芒。“這就是南音帶給我們的默契。”
12歲從零基礎接觸南音,30年凝練成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南音演員,莊麗芬用她的嗓音征服了泉州乃至世界多國的觀眾。
近十年來,泉州南音樂團到過十幾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巡演近30次。在國外表演時,莊麗芬時常被感動,“我們在歐洲表演時,并沒有打字幕,但觀眾都非常認真聽,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很敬畏,演出完他們的掌聲不斷,還到后臺來了解我們的古老樂器。”
“看到咱們的南音深受國際友人的喜歡,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我們的演員通過這種重要的交流演出,排練節目,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提升,自豪感和歸屬感也會油然而生。”莊麗芬說,南音不但被視為“全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也是泉州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感情交流的友誼橋梁。
莊麗芬在波蘭與波蘭演員同臺演出
2017年8月,莊麗芬赴波蘭華沙,與波蘭克拉科夫音樂學院的瑪麗亞·波米亞諾斯卡樂隊進行文化交流,并合作演奏傳統南音,驚艷了在場的所有觀眾。“當時波蘭的演員用他們的古老樂器演奏我們的南音,然后我演唱了《鵝毛雪滿空飛》,這種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與交融,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化藝術無國界的主旨。”
南音的魅力在于它的清麗柔曼、纏綿深沉,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清音雅樂不絕于耳,千年來廣泛流傳,如今已遠播世界各地,成為聯系世界各地閩南人的精神紐帶。
國際體育賽事 薈萃海絲體城
眾所周知,泉州晉江擁有強大的體育用品制造業,近年來,晉江在體育競賽方面不斷發力,大型國際賽事接連落地并持續火熱。體育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相互融合,令晉江體育事業迅猛發展。
前不久,2023海絲體城晉江國際男籃精英賽,在晉江市第二體育中心開賽。主辦方福建省籃球協會、晉江市政府,邀請到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約旦、南蘇丹、委內瑞拉、伊朗四國的球隊。
約旦與委內瑞拉上演攻防大戰
“能夠再次到晉江參加比賽,感覺很美好。”上個月底,在剛剛結束的2023海絲體城晉江國際男籃精英賽中,來自約旦的核心球員賽義德·阿巴斯接受采訪時說,他曾效力于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福建SBS,也算是泉州人的老朋友了?! ?/p>
采訪時,當記者問及約旦核心球員賽義德·阿巴斯會講中文嗎,他竟用中文回答“我不會”。阿巴斯號稱“亞洲板爺”,是一名很有實力的球員。比賽后,很多觀眾都等在球場外,想與他合影,看到熱情的球迷,阿巴斯都沒有拒絕,比了一個“耶”的手勢。
而來自南蘇丹球員加布里埃爾表示,非常感謝晉江球迷對他和他們球隊的支持,通過這幾天的比賽,讓他們為即將到來的世界杯做好了更加充分的準備?!?/p>
深化國際交流 泉州文化品牌聲名遠播
泉州是文化大市,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均居全國設區市前列、全省首位。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45處(國家級44處、省級96處),世界級“非遺”名錄6項。
記者從泉州市文旅局交流合作科獲悉,近十年來,泉州先后組織200多個文化團組3000多人前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流,邀請50多個國家和地區、170個團隊、2600多人來泉交流。
2023年“中國有約·相約福建”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第一站走進泉州
在深化國際交流的同時,還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例如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并成功舉辦4屆,特別是第四屆“海藝節”,共57個國家和地區130多個文化團體,1500多名藝術家、專業學者、國際友人等參加,舉辦逾200場文藝展演展示活動。
同時,泉州發揮僑鄉優勢,依托海外泉籍社團、商協會、宗親會、國際友城、駐外使領館,搭建對外交流橋梁紐帶,如到馬來西亞、迪拜等地舉辦了4屆世界閩南文化節, 6屆國際木偶節、13屆國際南音大會唱和6屆國際鄭成功文化節等活動。通過這些富有特色文化元素,增強華僑華人對祖籍地“根”的認同感。
泉州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泉州文化項目推介合作,開展國際青少年研學、文創推廣等活動,推介傳播茶文化、泉州文化,助力中國茶行業的國際化。并深化友好城市合作,創新與菲律賓怡朗市、俄羅斯邁科普市、印度金奈等友好城市文旅交流活動方式。
在旅游方面,推廣“海絲泉州”旅游,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客源市場。組團參加國際旅交會等境內外重要旅游展會,組織旅游企業深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
此外,泉州在泰國 BTU 衛視、泰國中央電視臺開辦常態化欄目《絲路·泉州》《絲路·晉江》,在菲律賓舉辦3次中國泉州電視周,持續講好泉州故事、傳播泉州聲音,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④
海外投資建廠 泉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
閩南網9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實習生 林書棋 文/圖)漲海聲中萬國商!刺桐絢爛的泉州,曾在世界海洋商貿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如今,泉州企業循著這條千載海絲之路,演繹著新時代的故事。
在福建省大創園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印尼工廠,這家由泉州商人投資興建的企業,正憑借“一帶一路”倡議東風,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印尼的勞動力優勢,生產出一件件精良的產品;還有森地客集團、信泰集團、泉州方圓鞋業等,他們都踩著堅毅的步伐,出海創建自己的新基業……他們以更加強大的競爭力,走向東南亞,走向歐美市場,也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福建大創園——
走出國門,目標錨定印度尼西亞
創立于2000年的福建省大創園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創園”),是一家集設計開發、生產加工于一體的大型箱包企業,服務于世界各地的箱包品牌。
早在2017年,大創園的董事長陳瓊芬便開始邁出“走出去”的步伐。當時面對客戶的訂單需求,以及公司面臨的“招工難”問題,陳瓊芬認為只有突破才能為公司謀取生路。
藍圖繪就了,該去往何處?公司團隊將目標鎖定“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經過重重考量,最終將目標錨定印度尼西亞。“印尼的人口約2.7億,居全球第4位,年輕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價格較低,每月工資基本在2000元左右。這對于我們這樣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而言,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陳瓊芬說。
大創園的生產車間
陳瓊芬在檢查產品
從零開始,到年產值1000萬美元
下定決心后的陳瓊芬委托在印尼的華僑朋友在中爪哇省買了一塊地,隨后建起了廠房。2019年,大創園的印尼廠區正式創辦,但此時的廠就是一張白紙?;赝诤M忾_疆擴土的歷史,陳瓊芬感嘆:“我們當時就是從零開始的。”
沒有工人,大創園印尼廠區便從50人起招,陳瓊芬回憶,當時招收的工人都沒有操作經驗,因此招工后還需要為他們進行崗前培訓。隨著訂單量和經營利潤的不斷提高,慢慢由50人變成100人、200人、500人……最終印尼廠區發展成現在的 1000 名工人,年產值達1000萬美元,是公司的主要生產基地。
歷經4年多,如今的大創園印尼廠區已經步入平穩發展階段,這期間除了企業自身做好內功“修煉”,也得益于政府的“保駕護航”。“在前期出國辦廠的過程中,材料上報、手續報批等環節,泉州市、縣相關部門都會主動跟進,剛開始遇到了銀行匯款的難題,商務局也非常及時為我們解決了。”陳瓊芬說,有政府做好服務,企業“出海”的底氣和信心更強了。
大創園印尼分公司
印尼員工很喜歡中國企業
由于對中國企業有著好感,2019年,印尼員工費斯蒂來到大創園工作,當時的她就是一張白紙,根本不懂得如何操作機器,而如今,她已成長為一名技術嫻熟的車工。
在她心目中,來到大創園最大的改變就是能力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在大創園工作,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個月大概能賺4100萬印尼盧比(約合人民幣2000元)。”費斯蒂說,公司還提供了工齡獎、養老保險、退休保險等,她覺得很知足。
公司人力資源專員黛安于2020年1月入職,她了解到,大創園是中爪哇省哲帕拉縣新成立的公司中規模和名聲都較大的企業,當得知有一個人力資源專員崗位空缺時,她立刻報名應聘。
3年的時間里,她深感自己成長了許多,這離不開公司全方位的職業培訓。“公司為我們提供了崗位知識、管理技能等培訓,我覺得對我的成長非常有幫助。”在她看來,來到大創園她生活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可以按時做禱告了,“作為一名穆斯林,祈禱是每日必行之事,公司很尊重我們的民俗習慣和信仰。”
成為中國企業的員工后,黛安也持續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目前我在自學中文,也掌握了一些基礎中文單詞,去年,公司的翻譯還為我們上了中文課,我覺得特別有意思。”與此同時,當遇到春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時,大創園都會舉行慶?;顒?,提高印尼員工對中華文化的知曉度?!?/p>
中秋節組織印尼員工博餅
目前,大創園擁有泉州惠安、印度尼西亞等2個生產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箱包生產鏈,共有54條生產線,年產箱包超過500萬只。
從中國福建泉州,到印尼中爪哇,大創園不僅讓箱包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據重要位置,也在潛移默化中凝結著中國企業同員工的情感。
泉州企業“走出去”不僅是將產品技術帶到國際市場,也代表著中國的國家形象和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春節我們會舉行慶祝儀式,還會給員工們發新年禮物,中秋節我們則組織員工博餅,大家都興趣十足。”陳瓊芬介紹。
森地客集團——
孟加拉國建廠, 一期工程工人將達3000多人
不僅是大創園,十年來,泉州企業紛紛搭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船“出海”,在國際市場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2005年,森地客集團董事長侯鳳祺只身獨闖泉州晉江下海創業。從傳統外貿代工企業,一步步發展到創建自有品牌,如今發展壯大成跨國體育用品工貿型集團公司,多年來,森地客集團(以下簡稱“森地客”)一路披荊斬棘,深耕騎行裝備市場。
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森地客集團成為一家1000余人的企業,擁有健全的產業鏈體系,但森地客仍在尋求突破,發力國際市場的腳步沒有停止?,F階段,海外經銷商已經遍布歐洲、北美、東南亞、澳洲、亞洲、中東等60多個國家。與此同時,森地客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再次開辟了一條發展路徑。
森地客智能生產線
早在2018年前后,隨著貿易壁壘的逐漸加深,森地客高層就觀察到海外客戶的訂單轉移趨勢,公司在這一年啟動了設立海外生產基地的計劃,公司高層先后前往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等“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調研,經過綜合考量最終選址在孟加拉國,以便更穩定地服務于海外訂單。
受疫情影響,廠區項目在2022年8月底才正式奠基開工。目前,該項目一期工程主體已經完工,現有1條生產線試運營,已有100余名工人投入工作。據森地客集團董事長助理魏國安介紹,一期工程正式建成投用后,工人數將達到3000多人。
“孟加拉國的生產體系能夠支撐起客戶大批量生產的需求,這有利于我們拓展新的客戶類型,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魏國安介紹,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后,森地客實施“因地制宜”運營模式,孟加拉廠區以大批量訂單生產為主,國內3個廠區仍以高附加值的小單精品生產為主,公司的銷售、研發等總部核心部門,也都留在國內總部。
面對新的市場形勢,森地客也在不斷優化升級?;赝髽I的成長經歷,魏國安感觸頗多,“一方面是企業根據自身定位設置的全球化目標,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晉江經驗’的指引,讓我們能吸取優秀晉江企業如安踏、特步等優秀體育用品企業的經驗,腳踏實地朝著目標邁進。”
森地客一線員工在生產中
信泰集團——
在越南建生產基地,成立東南亞運營總部
泉州作為僑鄉,與東南亞淵源深厚,交往密切,東南亞成為泉企邁向全球的重要一站。2015年,信泰集團(以下簡稱“信泰”)在越南平陽省成立信泰越南(平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隨后在2019年,信泰(越南)科技有限公司也在越南西寧省展鵬縣成立,這是信泰布局海外的第一個重要生產基地,也是東南亞運營總部。
信泰(越南)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約2億美元,項目總用地面積為7.6萬平方米的,是信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內外互補發展格局,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的有力措施。“為主動配套客戶群體需求,公司在越南設立工廠,就近做好服務。”信泰公共關系部相關負責人說。
信泰集團
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后,信泰實施“因地制宜”運營模式,越南廠區主要配合客戶訂單需求,完成紡紗、染紗、經編、飛織、緯編等環節,而中國廠區涉及到的產業鏈配套更加齊全,為國內外知名品牌客戶提供從“紡紗”到“成品智能制造”的完整產業鏈綜合解決方案。如此不僅為越南西寧省提供高品質就業機會,也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自我升級。
如今,信泰在海外投資建廠的主要目的已經從節約勞動力成本轉化為深度布局全球供應鏈,以此獲取更多市場增量。今年,信泰又在印尼爪哇島建設了新廠房,繼續在海外市場謀篇布局。
信泰集團越南工廠車間
泉州方圓鞋業——
與當地工廠合作,順勢而行
泉州方圓鞋業(以下簡稱“方圓”)是一家擁有1000名員工的外貿代工企業,生產的運動鞋、休閑鞋等產品遠銷歐美國家。方圓“出海”則采取了不一樣模式。
自2016年起,公司總經理康盾便萌發開拓海外布局的念頭,但受外部環境和中小企業自身實力與經驗不足等多種原因的限制,中小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面臨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刀茉巴鄠€國家調研,對當地的土地情況、材料供應、人員工資等進行了全面了解,根據企業自身情況的考量,最終決定:不在外建廠,而是融入當地,與當地工廠合作,為客戶與當地工廠之間做好生產服務的銜接。
今年,方圓與印尼工廠達成合作協議,目前已經初步開始生產客戶訂單。關于東南亞的印尼工廠的合作項目未來的發展計劃,康盾說:“還是得跟著客戶需求來,方圓就像水一樣,非常靈活,順勢而行,市場導向決定了我們的前進方向。”
方圓鞋業的生產車間
好風憑借力 多方護航企業融入“一帶一路”
統計數據顯示,十年來,泉州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投資的項目數約80個,投資總額近12億美元。
據介紹,2015年在泉州成立的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給泉州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新機遇。該理事會涵蓋650多家企業,輻射中國、越南、俄羅斯等16個海陸絲路沿線城市,并在阿聯酋迪拜、印尼雅加達等設立聯絡處。在貿易壁壘、商事調解、跨國投資、產業升級與產能合作等方面開辟民間對話渠道。
“文化差異、政策環境、信息差異是企業‘走出去’的一大難關。”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秘書處主任陳蒼松說,為更好地服務企業,理事會積極組織企業、商協會開展與城市聯盟會員城市及“一帶一路”工商業界經貿合作交流活動,同時為會員企業提供“走出去”的政策咨詢和服務,幫助企業了解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實務操作等信息,幫助企業合法合規經營、降低“出海”風險。目前,協會已組織會員企業參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貿易交流會、外貿形勢分析與實戰培訓、參觀會員企業等活動,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增強政策知曉率與外貿實操能力。
在陳蒼松看來,企業“走出去”有利于構建合作共贏的生態圈。“對于泉州企業而言可以拓展市場,利用全球資源,創造更多利潤,降低在單一市場經營發展的風險,促進企業自身做大做強。對于東道國則增加了當地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發展。”
好風憑借力。泉州企業拓展海外版圖,泉州市商務局也全力“保駕護航”。不僅推動泉商泉企抱團設立海外經貿合作區,布局建設“海外倉”,并施行“產業+聯盟+公司”的模式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通過核心高端環節留“祖厝”、代工出口環境在境外,既“把根留住”,又“開枝散葉”。泉州市商務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未來,泉州將對企業“走出去”聯合指導,引導企業在安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投建海外生產制造基地,優化構建根植泉州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為企業融入“一帶一路”撐好保護傘。(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③
老外亨利:“我想在泉州石獅買套房子住下來!”
閩南網8月30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泓塬 文/圖)“千百年前,我們的祖先經由絲綢之路來到泉州,帶回了珍貴的陶瓷、絲綢;千百年后,我追尋他們的足跡來到這里生活、經商,泉州是我的第二故鄉。”定居泉州石獅5年,埃及商人亨利用普通話盛贊世遺泉州的多元和包容。
結交中國朋友,學說中文和閩南語,愛吃海蠣煎、鹵面和巴浪魚,起床先泡一壺茶,這名埃及80后在泉州創業的同時,完全融入了泉州生活。每每有人問他來自哪,亨利常調侃“我來自泉州石獅”。
隨著泉州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加上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獨有的慢節奏生活,像亨利一樣被吸引的人越來越多,當中還有不少是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他們選擇在泉州常住、工作和學習,以獨特的視角,感受著中國的巨變。
埃及商人亨利正在泡茶待客
自學中文 埃及人在泉州創業
在埃及,亨利擁有自己的公司,從事著服裝和輔料行業。埃及人喜歡的進口服裝品類中,中國貨不在少數。亨利對“中國速度”“中國制造”早有耳聞,于2015年來到中國,輾轉廣州、義烏等地,想進一步開拓事業版圖。
他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服裝產業發達的泉州石獅。“石獅輔料的質量和價格都不錯,我找到了商機。”回憶第一次來石獅的情形,亨利說,這里跟他的家鄉馬特魯都是濱海城市,兩個地方的風景和氣候相近,令他倍感親切。
在公司里,亨利與同事們展開討論
隨后,亨利決定在石獅定居,開啟了在中國的創業夢。從阿拉伯國家到中國,語言不通成為最大難題。因為不會說中文,在采購時,如碼數、顏色、價錢、數量等的精確表述,他無法與工廠、店鋪進行溝通。
經歷困難和迷茫,亨利想著,如果要留在中國發展,肯定要學好中文。因為要四處奔波,他沒辦法到語言學校學習,便結交了很多中國朋友,通過多講、多練、多記,進行中文的學習。
“中文其實很有意思,同一個意思可以有好幾種表達方式。”雖人生地不熟,亨利結交的泉州朋友都很熱情。為了幫他熟悉環境,朋友們經常開車帶他四處轉悠,給他介紹新朋友和資源。
就這樣一家店、一條街地跑,一字一句地交流,亨利的中文水平越來越好,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能蹦出幾句常用的閩南語,還是個地道的“石獅通”。
喜歡泉州 把這里當做第二故鄉
定居泉州的這幾年,亨利感受到了泉州人的熱情和友好。
最開始,亨利在石獅租房子,需要辦理暫住證明。因為語言不通,加上對辦理流程不熟悉,亨利提交給鳳里派出所的材料不齊全。熱心的派出所民警和社區工作人員,主動幫他聯系了房東復印證件,還囑咐有需要幫忙可以開口。
面對陌生人,泉州人身上的這份“人情味”,打動了亨利。友好的種子,在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亨利也入鄉隨俗,養成了許多閩南人的生活習慣,把“你吃了嗎”“來喝茶嗎”當成打招呼的方式,與一眾泉州朋友保持著親人般的關系。
一晃數年過去了,亨利說自己就是中國變化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還記得,自己剛來中國時,石獅永寧的道路不寬,還有些破舊的老房子,休閑只能去德輝廣場、星期YI服飾創意博覽園。在這幾年間,“中國速度”發展很快,看到了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餐廳、咖啡館多了起來,生活體驗更美好了。
“這么多年來,只要我們有什么困難,都可以隨時隨地找他們幫忙。”亨利說,泉州人沒有把他當作外國人,外國人在這里也能享受醫保,城市非常包容,就像是他的第二故鄉一樣。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這位外國友人還主動報名成為一線志愿者,并自掏腰包捐贈一批批物資,與大家共同守護家園。他說,中國人的抗疫精神,讓他深受感動。
亨利將泉州當作第二故鄉,身體力行做了不少公益
點贊中國 愿留在泉州生活
2018年,亨利在石獅成立信慈進出口貿易公司,僅僅有5個員工。
彼時,石獅正開啟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作為港口城市,石獅主動融入泉州市“海絲名城”建設大局,“一線一策”精準培育外貿航線。隨著通往各地的交通運輸航線陸續開通,給許多從事跨國貿易的人提供了新商機。
亨利就是其中的一員。這幾年,他還陸續開通了供應鏈、物流等業務,在廈門、浙江等地也設立了公司,公司業務風生水起,客戶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的貨柜把中國的貨品送到國外后,還會將國外的產品運回中國。”他說,得益于“一帶一路”,外國人在中國做生意方便許多。2018年前,他們在石獅完成采購后,要到廣州拼貨柜,現在石湖港也有自己的航線了,大大節省時間和成本。
說到泉州的治安,亨利豎起了大拇指。在他看來,中國是個很安全的國家,不管什么時候回家,他都敢一個人走夜路,東西放在車上也不會丟。
每次聽到外國朋友在廣州轉機,他都熱情邀請他們來泉州走走看看,帶他們到石獅選服裝、輔料,到晉江挑鞋子,到德化買陶瓷。
“我很幸運選擇了中國,找到了泉州。”亨利說,他在石獅的工作和生活都很順利,不僅有朋友的陪伴,還得到了政府的幫助,這些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的夢想是,在石獅買個房子住下來,并開一個貨運站。泉州人常說愛拼才會贏,他很有信心,泉州和中國都會越來越好。
烏茲別克斯坦小伙求學 志愿傳播世遺文化
位于中歐中亞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烏茲別克斯坦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顆耀眼明珠。
在泉州求學三年,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小龍喜歡上了這座傳統文化與現代都市并存的城市。今年23歲的小龍,現就讀于華僑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馬上將升入大四。
在他的印象里,中國的發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經濟實力也很強。為此,他對中國充滿好奇,萌生了到中國讀書的念頭,得到全家人的一致支持。2019年,小龍離開家鄉,來到中國,先在南京學習語言。當時,他對泉州的了解不多,在網上搜索資料,才知道泉州就在臺灣對面,整個城市似乎是“舊舊的”。
小龍在世遺點參觀
2020年,小龍來到泉州,親身行走在世遺之城的大街小巷,了解背后的歷史,才逐漸意識到,先前“舊舊的”印象應該叫“歷史感”。
漫步在市舶司,小龍娓娓道來這段歷史。“在中國的宋元時期,泉州曾經是東方第一大港,也是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經由這里,世界各國的商人來到中國,他們不僅帶來各式各樣的貨品,也帶來異域文化,多元文化在這里融合、流傳下來。”談起泉州的世遺文化,小龍說,泉州的22個遺產點,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早前,他和同學還留在泉州歡度中國年,感受世遺城市的獨特韻味。
“泉州有很多歷史遺址,這里的人也很熱情,另一片的東海的發展也很快,都是高樓大廈。”小龍說,自己來到中國后,慢慢了解到泉州的內涵,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他希望,國外的朋友們也能了解到真實的中國。于是,他在國外社交平臺上發布了相關視頻、開啟直播,圈了不少粉絲,勾起了大家對遙遠的泉州的興趣,已經有人把中國列入行程計劃中。
因為喜歡傳播世遺文化,小龍也被泉州聘為“海絲泉州推薦官”。
“一帶一路”受關注 愿為兩國貿易做貢獻
闊別家鄉許久,這個暑假,小龍回到烏茲別克斯坦與家人團聚。這一趟回家之旅,他在從小生活的地方,發現了更多的“中國元素”。
“在我們的國家,中國人多起來了,我身邊也有其他的朋友會說中文了。”小龍說,中國奶茶店已經開到了烏茲別克斯坦,老板就來自中國,熟悉的中文加上一模一樣的奶茶味道,這些都讓他感覺自己跟中國的距離很近。
小龍說,在烏茲別克斯坦,“一帶一路”的相關新聞和合作項目都受到關注,特別是中國生產的汽車,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今年4月,260多輛在西安制造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前往烏茲別克斯坦。接下來,兩個國家還將合作生產更多汽車。
小龍就讀于華僑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大學的專業是國際貿易,好學的小龍一直在努力將理論變為實踐。精通8國語言的小龍也在學著做一些跨國貿易。這幾年,他的足跡遍布中國35個城市,親身走進不同的城市去選品、談價。在他眼里,“中國制造”品類豐富、物美價廉,很有市場。目前,他將產品銷售到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美國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等。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相比之下,我們的國家要年輕一些,她也有自己的特色產品,諸如果干、棉花等。”小龍告訴閩南網記者,他將于9月份回到泉州繼續學業,畢業后從事跨國貿易工作,一方面把更多的中國產品賣到烏茲別克斯坦,另一方面也讓更多中國人知道烏茲別克斯坦的產品,為推動兩國貿易往來做出一點貢獻。
世遺泉州曾造就“市井十洲人”的繁華盛景。近年來,泉州積極出臺相關政策,通過打好陣地建設牌、打好宣傳推介牌、打好高級人才牌、打好容缺受理牌等方式,助力外籍人才在泉安居創業學習,不斷提升泉州涉外人才發展軟環境,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泉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秉持著更多元、更開放、更包容的姿態,泉州正在擁抱世界。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②
救死扶傷無國界 泉醫援外大愛無疆
閩南網8月18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作為參與支援“一帶一路”國家醫療工作的一員,盡管結束援非任務回國已數月,泉州市中醫院針灸二區的副主任醫師林海利,仍時常收到來自非洲博茨瓦納當地人及華人尋醫問藥的信息。
發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精神,是中國醫務人員身在異國他鄉時刻不忘的初心。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仍在不斷加強,不斷推進健康絲綢之路的建設,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醫”,泉州中醫藥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交流歷史悠久,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
中醫藥的神奇讓外國友人豎起了大拇指
在非洲博茨瓦納共和國長達兩年的援醫生活,讓林海利久久不能忘懷,“我們為他們送去了很多醫療幫助,甚至是藥品和器械,同時,我們也從那里收獲了很多,畢竟我們接觸到了很多只有書中提及過的病例,對我們的職業生涯是莫大的挑戰……”。
2020年9月,作為中國福建省第十六批援非醫療隊隊員,林海利與隊友們登上了前往博茨瓦納的飛機。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飛行,飛機降落在首都哈博羅內機場。
公主瑪麗娜醫院是博茨瓦納全國最大的轉診醫院之一
林海利支援的公主瑪麗娜醫院是博茨瓦納全國最大的轉診醫院之一,由于當地國家地廣人稀,許多患者要從幾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來這里看病,而這里大部分是車禍外傷,還有部分神經系統疾病、免疫類疾病的病人。
當地交通條件差,車禍骨折的病人多,加上當地醫療實行預約制,手術需要排隊,等到他們的骨關節粘在一起了,可能還做不了手術,等到能手術時,發現骨關節已嚴重畸形,只好敲掉重新接。
林海利說,對于這些骨關節變形,例如O型腿、八字腿的病人,有的疼痛難忍甚至影響到走路,往往這時候,中醫針灸治療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止疼效果。
林海利在為外國病患拔罐
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纏身多年,有的腫瘤長了十幾年都沒有切除,治療起來不僅效率低,效果也不是特別明顯。
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患者,長年四肢疼痛,還特別怕冷,到了冬天容易發作。林海利為她把脈后,認為她需要補陽氣。他按照“養陽育陰”的方向結合治療,每個月用針刺結合紅外線照射,僅做了兩次患者就感到很舒服。讓林海利感到遺憾的是,“由于博茨瓦納沒有中藥,無法通過針藥結合的辦法治療,否則治療效果將更明顯。”
林海利的跟班護士是當地人,前后跟過5批援非醫生,在她的幫助下,自己的問診工作變得游刃有余。“對于中醫所講的人體穴位,大部分當地人是沒辦法理解的,他們只感受到小小的針扎在身上的某個部位后,能立馬舒服起來,臉上呈現出驚訝的表情,覺得中醫針灸是非常神奇的東西。”林海利說,“盡管無法理解中醫藥的神奇之處,但患者非常信任我們,對我們也很敬重,常常豎起大拇指,用蹩腳的中文說‘你好棒’。”他常常被這種認可所感動。
兩年來,林海利在公主瑪麗娜醫院接診病人近5500人次,他從付出中收獲更多,例如遇到一些以前從未見過的病例;也遇到不少在博茨瓦納投資辦企業的華人,讓他把脈開中藥。
林海利出征時留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回想起援非的日子,泉州市中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陳晉說,這是值得他銘記一輩子的事,“援非是響應國家號召,作為一名醫生,有責任走這條路,讓我理解了大愛無疆的意義,也是醫德自我修行的過程。”
2015年6月,陳晉在非洲博茨瓦納共和國弗朗西斯敦市,開啟長達三年的醫療援助之旅。在報名參加這次任務之前,他都沒聽說過這個國家,還特地在世界地圖上找了一下。
當地的醫療機構雖然看上去還不錯,但卻面臨著缺醫少藥的窘境。除了要克服這些難題,還需要面對一個嚴峻的形勢,就是當地有約30%的民眾,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陳晉的門診病人,有90%也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容易在年輕時期發生卡波西肉瘤等各式各樣的腫瘤。而這些腫瘤,在中國是非常罕見的,甚至在職業生涯里都難得一見。
由于當地沒有腫瘤科醫生,所以這些腫瘤患者很痛苦。援外醫療隊的到來,讓這些病患看到了希望。陳晉說,讓他頗為感動的是,博茨瓦納的病人都非常有秩序、有禮貌,他們很尊重醫生。
陳晉在病房詢問病人情況
盡管援非的時間有限,但陳晉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把醫療技術留下來,才能夠為更多的非洲病人緩解疾病的痛苦。他時常一邊看病一邊用英語教學,將規范化的治療體系教給當地的醫生。
在援助博茨瓦納的第二年,由美國癌癥協會資助的非洲疼痛控制項目在博茨瓦納啟動,陳晉成為疼痛控制委員會的一員,他針對基層醫生舉辦了多場培訓,提高他們對腫瘤的診療能力。
歷時三年,他帶著“博茨瓦納衛生部嘉獎狀”載譽而歸。“不枉此行,三年的磨煉讓我增加了見識、膽識,增強了溝通處事能力及各種組織能力。”陳晉回想起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陳晉與當地醫療人員合影
跪著上課的埃及小伙來泉求醫治療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醫藥走出國門,來自泉州的老范志萬應神曲、永春養脾散、賽霉安散等中藥制劑響應海內外。加之泉州海外貿易興盛,泉州的特色中醫藥聲名遠揚。
有一個24歲的埃及小伙子,不遠萬里來到泉州市正骨醫院求醫。當時他全身關節多處毛病,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肌力失穩、扁平足等,從上到下的毛病,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最痛苦的是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已經長達6年,無法久坐,在大學課堂上,他只能跪著或站著上課。
他父親帶他到多國求醫,不希望他年紀輕輕就大動手術,因為與泉州有生意往來,聽泉州的生意伙伴說起泉州市正骨醫院的中醫正骨,便帶著兒子漂洋過海來到泉州。
醫生結合他的情況,門診部給予預約了多學科門診,為他制定了系統的中醫康復和治療方案,使他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泉州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醫療交流歷史悠久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醫”,眾所周知,泉州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分布在世界130個國家和地區的泉籍華僑華人達950萬。而泉州中醫藥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
中國泉州-東南亞中醫藥學術研討會于1991年,由泉州市國家級名老中醫蔡友敬、駱安邦、吳光烈、鐘秀美等倡導發起,是經國家科委(科技部前身)批準,在泉州市政府等單位的支持下舉辦的地區性國際中醫學術會議,至今已舉辦13屆。
第13屆研討會在德化舉行
第13屆研討會參會人員合影
第13屆研討會于2018年11月在泉州市德化縣舉行。研討會學術委員會成員、泉州市中醫院醫務科副主任醫師陳文鑫介紹,大會秉承“弘揚中國中醫文化,發展中醫藥事業、增進‘一帶一路’周邊各國和港澳臺中醫藥團體間的了解與合作”的宗旨,以“傳承、創新、合作、傳播”為主題,吸引海內外代表100多人,省內外代表560多人參加。陳文鑫說,有一個來自臺灣的師兄,曾到泉州學習張氏流派中醫內科,如今在新加坡開辦自己的中醫門診。
據了解,歷屆應邀蒞會的來自國內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12個國家的專家,已成為東南亞影響力較大的中醫藥界學術交流活動重要平臺之一,也是福建省與東南亞各國中醫藥領域交流的重要平臺。
經過多年的堅持,“中國泉州-東南亞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并于2016年被國家衛生計生委(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列入“一帶一路”衛生交流合作三年實施方案(2015-2017)的重點項目。
令人欣喜的是,泉州在支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果。記者從泉州市衛健委獲悉,泉州從2005年至2021年,共派遣博茨瓦納共和國援助醫療人員18人,目前還有2人在外。(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一帶一路”繪藍圖 泉州十年十故事①
搶抓跨境電商風口 泉企“出?!边h航
閩南網7月3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泓塬 文/圖)“你可能不是第一個,但你會是其中一個。”搶抓跨境電商機遇,45歲的石獅人蔡再現正在將多年來積累的國內電商經驗復制到東南亞,期望能搶食跨境電商的“蛋糕”。他所負責的泉州互杰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互杰”)從傳統企業一路轉型,克服諸多困難,一路堅持,最終在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嶄露頭角。
總結企業轉型發展之路,蔡再現說,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做跨境電商就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泉州這座民營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城市和著名僑鄉,有許多像他這樣的泉州人,積極擁抱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用行動生動踐行泉州人“愛拼敢贏”的精神,在“一帶一路”發展建設中乘風出海,劈波斬浪,尋找商機,創業致富。
蔡再現(右一)與公司員工溝通
把握新商機,鎖定“一帶一路”市場
作為萬億GDP城市的泉州,形成了紡織服裝、鞋業、食品、建材等9大千億產業集群。紡織服裝就是石獅一張閃亮的名片。
向海而生的泉州人,向來善于尋覓商機。在石獅長大的蔡再現,從小就看著家人做服裝生意,長大后也走上經商路。20多歲時,蔡再現與許多本地石獅人一樣,在大侖“批發一條街”創業,一步步從服裝批發到建立工廠,成立了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互杰,其名頭逐漸響亮。
隨著淘寶的橫空出世,給市場帶來了新沖擊。2010年,蔡再現和家人急需購買一批紅色T恤,本想去實體店買,但怕買不到還浪費時間,便嘗試著網購,沒想到整體操作還挺方便。于是,嗅覺敏銳的蔡再現趁著“大多數”還在觀望時,成立了電商團隊,開始試水淘寶。
“上網”的第一批貨品,是自家主打的兒童牛仔褲。產品鏈接才掛上網站不久,生意就找上了門。滿心期待的他親自選貨、剪線頭、打包,希望能給客戶留下好印象。也是由這筆訂單,開啟了他的國內電商夢,天南地北的訂單紛沓而來。經過多年布局,蔡再現對互杰進行了多渠道布局,產品幾乎覆蓋了所有電商平臺。到2015年,公司全年的業績首次破億。
在疫情沖擊之下,國內的電商越來越“卷”且市場已基本瓜分完畢,蔡再現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瓶頸。2019年,他和團隊開始謀劃新出路,并最終將目光鎖定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期待通過開發新渠道,到更大更廣的海外市場去“分一杯羹”。
投石問路,激活一池春水
“我在東南亞的一些親戚常說,中國的電商發展又快又好,但國外才剛起步,潛力很大。”在朋友的介紹下,蔡再現做了很多功課,還通過看當地的新聞、資料等獲取信息。
錨定目標后,泉州人從來就是說干就干。
2020年,蔡再現成立了跨境電商事業部和直播團隊,把公司搬到了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成了第一批入駐的企業。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組建了一支從運營、客服到美工、推流的專業團隊,全力搶占跨境電商賽道。
起初,他在當地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和海外倉,但不同國家的顏色喜好、尺碼標準等都有差異,他也付出了一些“試錯成本”。
在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的建議下,蔡再現選擇了限制少、便于運輸的飾品再次進行試水。工藝精湛的飾品配上精美的包裝,成為互杰打開東南亞市場的“敲門磚”。耳環、手鏈、戒指……飾品雖小,卻是互杰的海外“爆款”,遇到節假日,日銷數千單,不僅深受當地女性的喜愛,也成為男性送禮的選擇。
經驗和門道一點點摸索出來,越來越多“泉州制造”“中國制造”的飾品、手表、內衣、小家電等被陸續銷往泰國、菲律賓,互杰還進駐了Shopee蝦皮、Lazada、TikTok等海外平臺,邀請泰國、菲律賓的“網紅”一起直播帶貨,做得有聲有色。
“我們真正在跨境電商上發力,是從去年11月開始的。”蔡再現說,保守估計,在過去6個月里,互杰在泰國、菲律賓的出口額突破了200萬元人民幣。
投石問路,激活一池春水,也讓蔡再現看到了新商機。今年6月24日,他還專門去泰國考察,準備在當地設立新的海外倉和海外直播基地,也謀劃著派駐人員到海外。
“經過前期試水,我們后續將逐步增加服裝出口的銷售比例。”蔡再現說,只要有好貨,就有好機會。服裝是石獅的傳統產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創業氛圍濃厚,石獅服裝有“出海”的底氣和信心?!?/p>
自從產品“出海”有了“便捷通道”,跨境電商成為新常態,不少中小企業紛紛轉型試水。早前,跨境電商企業從國內發貨時,需把貨發到深圳等地進行中轉,等待拼貨柜后再轉運出國外,發貨時間和運輸成本都很高。
“隨著‘一帶一路’外貿航線的開通,在石獅家門口就可以直接拼箱裝船,既縮短了航程,也降低了成本。”蔡再現說,得益于國家“一帶一路”的謀篇布局,讓跨境電商企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特別對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小企業來說,是利好消息。未來,互杰將把國內業務作為基本盤,慢慢將重心轉移到東南亞,以期能開拓新版圖?!?/p>
布局新賽道,涌動著勃勃生機
不只是蔡再現,7月的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涌動著勃勃生機。
“我從來沒想過能把產品賣到海外。”陳世杰是桀氏(泉州)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是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合作培育起來的跨境電商企業之一。
陳世杰正在檢查產品
時間回到3年前,90后陳世杰還經營著一家實體五金店。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開始做跨境電商,加上有親戚在菲律賓,陳世杰也萌生了到外面世界闖一闖的念頭。
在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的幫助下,他和同伴參加了小語種、跨境電商培訓等。兩個“小白”租了間辦公室做起了跨境電商,順利實現了從0到1的蛻變,將石獅的T恤、睡衣等銷往菲律賓。自2021年進駐中心以來,公司銷售額已突破1000萬元人民幣。
陳世杰告訴閩南網記者,“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開拓了跨境電商的新市場,跟國外做生意簡單、便利許多。如今,他不僅在菲律賓當地設立了海外倉,還開拓了直播帶貨。
武夷山市茶馬匯茶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葉月容兩個月前才入駐中心。6月份,她與眾多閩商一道,跟隨中心前往泰國參加世界華商大會,將茶葉帶出國門,并簽下了50萬元人民幣的訂單。這幾年,葉月容擁有了更多“以茶會友”的機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接觸了不少華僑華人,打響了福建茶葉的名號。
百億——泉州跨境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
坐落于石獅南洋路的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是泉州跨境電商的發展縮影。
該中心于2020年底揭牌,是石獅市首批重點跨境電商產業園區之一,是中國海關總署《中國跨境電商發展年鑒》(2022)入編單位,不僅云集了一大批跨境電商企業,還設立了相關展館。中心一層大廳,來自泉州各個縣(市、區)的產業館內,各地的品牌企業、特色產品琳瑯滿目。
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
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設置特色產業館
在中心總經理蔡經鋒看來,“一帶一路”搭建了引進來、走出去的便捷平臺。
“讓跨境貿易變得更簡單。”蔡經鋒說,得益于相關政策的支持,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充分調動與運用海外僑商資源,培育孵化“市場采購+跨境電商”外貿生態圈,引入本省產業帶入駐,發揮福建首個自建跨境電商平臺“僑易邦”的線上選品及綜合服務功能,打造一站式跨境貿易全產業鏈綜合服務項目。
與此同時,中心還積極為青年僑商開展跨境貿易提供服務,幫助閩籍新僑、華裔新生代拓展國際視野和提升競爭力。
成立至今,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累計出口突破百億元人民幣。
蔡經鋒表示,東南亞的電商市場前景廣闊,中心已對接全省十多個產業帶,產品涵蓋家裝建材、鞋服箱包、五金水暖、預包裝食品、電子產品、工藝禮品、機械設備、日用日化等,與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保持著緊密的貿易互動。
在泉州這座擁有900萬海外僑胞的著名僑鄉,自2019年12月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以來,跨境電商發展迅速,為服務雙循環和穩外貿做出了積極貢獻。今年5月份,在商務部舉辦的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現場會上,泉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成效明顯,創新跨境電商培訓入選全國“外貿新業態優秀實踐案例”。據泉州市跨境電商協會消息,在日前舉辦的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會上,泉州共有79家企業前往福州參展,拿下147個展位,覆蓋石獅紡織服裝、晉江運動鞋服、南安建材家居等多個“明星”產業,參展企業信心滿滿。泉州市商務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未來,泉州將繼續全力推動跨境電商加速發展,讓更多泉州企業、泉州制造借力“一帶一路”的東風,加速“出海”遠航。
總策劃:李賢斌
策劃:潘賢利 張宗偉 陳林生 任少杰
采寫:陳玉玲 尤燕姿 蘇毓茹
拍攝:洪泓塬
編輯:凌芹莉
設計與技術:蔡錫紅 江達騰